请允许自己“无知”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信息,健康
  • 发布时间:2013-10-14 09:11

  无聊时拿着手机做过几次“新闻考题”,说是“考题”,其实更像娱乐。

  比如,填写以下哪个词汇不会让该句成为贬义句:“你们全家都是()”。答案A.校长;B.老百姓;C.专家;D.城管。

  如果没有点儿“新闻常识”,这考题只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假如你每天都在看新闻,大抵就会知道在这个校长会带着学生开房、专家变成了砖家、城管只会暴力执法的社会,只有“老百姓”还维持着原本的角色。所以,正确答案是B。

  有一次考题有些“偏”,10道题竟然只答对了4道。答案呈现的瞬间,我无比汗颜,好歹自己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怎么能让那么多的“热点”成了漏网之鱼?

  曾经,我努力地想做一名“知道分子”。我害怕别人在聊天谈到某个话题时自己插不上嘴;我也很担心在某个会议上,突然有人问我“这个事情你怎么看”。于是,自己总是跟着“热点”跑,别人在读什么书,无论自己是否感兴趣,总要翻翻目录确保自己“知道”。更虚伪的是,如果网上聊天,对方抛过来的话题我一无所知,便会赶紧求助“度娘”,然后再去和对方接话,接话之前会说:“不好意思,刚才接了一个电话。”

  可到底还是没能做成“知道分子”。有一年出差开会,会议间隙旁边的人突然问我,你们石家庄常住人口有多少啊?我茫然。石家庄有多少常住人口和我有关系吗?可是,作为一个在石家庄工作的媒体人,石家庄有多少常住人口,这是不是也应该算是常识呢?

  好吧,再退一步。即便做不成“知道分子”,为确保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要的常识还是一定要补充的。那些信息未必是我感兴趣的,但就像应付一场考试一样,我必须有能力把正确答案填进去。工作需要,每天必须接受庞杂信息的轰炸,必须知道哪些是国家大事,哪些是社会热点;职业需要,我还会经常被人问到“这个事情你有什么观点”,别人问的时候,自己还必须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否则你可能就会被判“不合格”。

  于是,我开始学着每天去接受各种信息的轰炸。微博蓬勃兴起的时候,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在我眼里,微博上的信息都带着立场带着倾向,除了接受信息本身,还能感受到信息背后传播者的态度,传播者的态度分明是信息之外不可多得的附加值。那些关于公共事务的肆无忌惮的讨论又是那么激昂,奋不顾身参与其中,说不出的快感涌遍全身。

  两年多的时间过去,突然开始厌烦,每天被无边无际的信息轰炸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有一天读到专栏作家周嘉宁的一篇文章,喜欢得不得了。她说她的微博里有一个小组叫“与世界没有关系的小组”,“当微博上黑压压的一片,正在集体燥热于各种文化、政治等话题的时候,与世界没有关系小组里的人通常在继续聊自己家里的猫、二手店淘来的帽子、跑步跑了几公里,或者是发些无意义的表情符号和拟声词。”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想,那些在更多时候可以保持“和世界无关”的姿态的人,他们活得多么健康啊。他们没有信息依赖症,几天不看新闻不刷微博也不会感觉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什么;他们未必知道自己的市长叫什么名字,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到底有多少人口。他们会自动屏蔽掉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信息,甚至会觉得对公共生活的过度关注,恰恰是对自己生活没有安全感的体现。

  想到这些,闲来再做那些游戏般的“新闻考题”,即便成绩不合格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内疚的。因为只要走出办公室,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信息应该是“儿子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快不快乐”。

  (摘自腾讯网)

  陈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