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进行任务设计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法,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任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将与大家一道探索怎样来恰当地设计任务。

  关键词: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法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任务驱动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手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任务设计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在考虑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要兼顾任务的实用性和教学情境。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获,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任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设计要求教师充分体会教材教学的总体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对每个任务确定相应的目标,使目标能充分体现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将知识点融入到任务的每一环节。

  二、任务设计要适合学生情况

  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这样才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例如农村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多,在设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任务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情况。比如设计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任务时,就应当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完成,不要布置相关的课后探究任务。

  三、任务设计要考虑学校条件

  没有必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所以在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环境,设计出的任务要能在现有的条件中良好运行,否则再好的设计都起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设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任务时,假如学校没有可供展示的计算机硬件,而设计出一个让学生观察后尝试认识组装计算机硬件的任务时,由于学生没法操作,这个任务就只能是一个“花架子”了。

  四、任务设计要让学生感兴趣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当代的中学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浪潮的气味,更渴望到信息的海洋去冲浪,去感受,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设计任务时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兴趣点来设计。

  例如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时,我就采用了模拟QQ盗号和钓鱼网站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引导学生探索如何避免在网络中上当受骗。

  五、任务设计要关注学生差异

  学生由于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生理、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会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保证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有的吃,差困难生能够吃,既不能让困难生丧失信心,也要使中等生有较浓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优等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任务设计时,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分解到一个个小的不同的任务中。既考虑任务知识点的含量,又注重各任务间联系。既重视基础和知识的覆盖面,同时也要考虑知识的拓展,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六、任务设计要体现独立协作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时,既要有独立,也要体验协作,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采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他们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成果。教师则应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好的学习方法和更快捷的操作步骤进行总结、表彰,使学生在不同合作机会中,通过交流,使学生知识面变得更为宽阔,协作学习能力更强。

  七、任务设计要实现学科整合

  新课标的实施,为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运用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引路者,应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因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主动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相联系,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融合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同时也要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可以从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中挑选任务设计的素材,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电子表格中统计图表这一知识点时,与数学教师联系,得知他正在进行一次函数的教学,我立即与他进行合作,设计了一些利用一次函数作折线图的任务,学生由于学习的需要,相当完美地对此任务进行了探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在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完成类似任务时,实现学习知识的迁移,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志刚.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电教,2005.5.

  [3]陈萍.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电教,2005.5.

  杨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