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注重“ 以生为本,全面发展”,要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而不注重过程,要把教学中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最大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张扬个性,活跃思维,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习 参与意识 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走进题目当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提高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专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要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今初中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自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呆坐只听,上课不得要领,一节课下来大脑一片空白。学生没有预习意识,被动学习,课堂效果显而易见。因此课前预习为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主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要多让学生提前看书或查找资料做好预习工作,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学

  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1.以问题情境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创造直观形象;实物或模型;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等创设问题情境。

  2.正确引导学生数学活动。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复习问题有关的知识;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必要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教会学生梳理总结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

  三、要认真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氛围等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1.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评论员和仲裁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评价,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折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支持学生的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都要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地学习。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葛艳娟.培养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年04期

  [2]杨小芳.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1年20期

  刘丙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