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摘要:人与人之间,在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技能操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等都存在差异,学生更如此,即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学习上存在一定数量学困生是很自然的,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增强其学习兴趣,使其乐学、会学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忧劳的任务,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成因分析 转化对策

  一、成因分析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坚持已有的学法,一成不变,不善于改进学法。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化学学科知识分散、零碎,需记忆的多,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记忆量。只有记住了该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存,才能去更好的理解、推理、归纳、迁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许多学生不想记忆,诸多原因最终发展为化学学困生。

  知识基础差;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习化学要用到数学、物理、生物、语文知识甚至哲学原理。我校大部分学生除藏语文外,其余各科知识基础都差,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化学过程分析,化学现象的描述,物质结构的想象,化学知识的联想,化学方法的迁移,化学计算的实施就有困难。还有同学初中化学没学好,该记住的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方程式没记住,该掌握的化学原理、化学方法没掌握。基础没打好,学习高中化学就如空中楼阁,一片茫然。

  二、转化对策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强化。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必须与学生有所沟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感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使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友好、亲近、信赖教师的效果,用教师的热情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从教师的情感教育中获得积极进取的力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困生的闪光点,学困生并非每个方面都弱,总有潜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当这种闪光点闪烁时,也正是对他们进行引导的最好时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使用“放大镜”,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微弱的亮点,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2.从教学实际入手,触发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教师的教学定位应该是面向全体,兼顾学困生的原则,从备课到上课以及作业都体现出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内容。针对学困生的情况提出分层发展的要求,进行由引导到提高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把学困引入乐学之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困生的特点,设计出合理适当的目标,为他们设计出梯度小的问题,使他们答得对、答得出,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困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高中数学中的有些例题综合性较强,而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差,这是大多数数学学困生所共有的特点,在讲解这类题目时,应尽力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分散难点,把综合命题解剖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这样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足以引起自豪感的收获,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奋点,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好学。

  3.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数学学困生是课堂学习的暂时落伍者,尽管在教学中教师已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梯度,但由于基础的原因他们有的还是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全部,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外辅导,使学困生既能理解当堂所学,又能把握前后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学困生要注意对课前预习的辅导,主要是辅导新课所需涉及的旧知识,使学困生领先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帮他们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课,以防止新课中的“夹生饭”现象。课后在批改作业时进行面批,发现问题,当面辅导,及时解决,避免了重新跌人“恶性循环”的深渊。在课外辅导方面,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让一名优生帮助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并对他们加以方法上的指导,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理顺教材内容,辅导学习方法,纠正练习错误等形式,减少了他们的错误,使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养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铸就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不愿动脑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练习,课后的复习巩固,作业的完成都需要学生的自觉学习来完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成功就不远了。

  4.2 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习惯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解题方法等去思考,他们将会发现:要掌握的知识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遇到了不懂的问题,鼓励他们向老师问或跟同学讨论,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会觉得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4.3 培养学生小结、归纳的习惯

  对一节课、一个章节、一类解题方法,对知识的结构等多进行小结、归纳,可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学生也会发现数学知识并不会枯燥难记,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4.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学生应学会多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懂的多向同学、老师请教。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探索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互动中学习、进步、成长。

  在化学学困生转化方面做的一点工作。作为一名老师,要教育好学生,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就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只有做好了学困生的工作,使他们不再学困,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思想。

  罗学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