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当头为哪般?

  • 来源:时尚育儿
  • 关键字:叛逆期,自我意识
  • 发布时间:2015-05-08 08:06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发展,凡事以满足“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现象日趋频繁,动不动就“我”字当头:这是我的,这个我要的……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情况虽属正常,但若随年龄增长,却一直跳不出这“小我”的圈子,必定影响今后人际交往能力和孩子亲社会性的发展。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自我”的良性轨道上发展呢?来听听本期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自我意识萌发,开始有了“自我”欲望

  “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于2岁~2岁半

  这里说到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识。2岁之前的孩子,一直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这时候他们的需求大多来自生理上的。那么,复杂的欲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一个人开始具备稳定的自我意识后。

  在这个阶段,他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即他们完全接受了母亲与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渴望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得到更多的利益,哪怕是多吃一个奶片或者多在游乐场玩一会。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物权的意识,自己的玩具、衣服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甚至不让别人触碰。

  作为家长,要知道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就是这个样子的,甚至我们需要固化他的一些想法,比如物权意识与独立意识。当然,这些是“小我”的表现,并不是完整的“自我”,但它是从动物属性的本我人格向社会属性的自我人格的过渡阶段。

  2岁~3岁孩子的“小叛逆期”

  在这段时间,孩子都会出现一些“造反”的举动,只不过会因为气质类型的区别而稍有差别。比如外向的孩子会出现指挥家长拿东西,不按照他的心意就大喊大哭,将不喜欢的东西扔到地上等破坏性行为;内向的孩子则会出现闷头不语,不理睬父母,做与父母口令相反的动作,因为很小的事情就哭个不停等表现。

  当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时,父母不必着急与生气,这是他们必经的一段心路历程。

  “小我”意识爆发,家长必须避免的两种做法

  一味迁就 NG

  有的家长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口令百依百顺,结果“被孩子牵着鼻子走”,非常辛苦也非常狼狈。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孩子对母亲指手画脚,母亲却在一旁低声下气。其实这就是溺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变得飞扬跋扈、骄横自大,当别人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时就会暴跳如雷或号啕大哭,长大之后便会转化为人际交往的冲突与障碍。

  过度严厉 NG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2岁前后发生的巨变,内心产生惶恐,害怕自己对孩子2岁之前的“满足过度”导致了眼前的“苦果”,于是就采取了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会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去理解父母的感受,做不到就给予严厉的批评或惩罚——这种做法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这等待遇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并可能导致成年后的低自尊心理。

  让孩子在“自我”的良性轨道上发展

  延迟满足

  让孩子学会思考“我要的”未必“真需要”

  “小我”的一大表现是:经常说“我要……”,这也是让很多家长倍感头痛的问题。相信大家都听过延迟满足这个著名的心理学术语,有的家长通过自己主观摸索,采取了拖延战术,比如承诺过会给你,下周给你买。记住,不要轻易下承诺,如果不兑现会给孩子造成人际不信任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要东西的时候恰恰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好时机。当孩子需要一件玩具或者衣服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渴望,他的大脑犹如箭在弦上,你如果多问他几个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你能跟我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你拿它来做什么呢?”不要以为这种天真姿态很傻,孩子们可是认真对待的。

  所以往往在询问两三个问题之后他会发现也许他并不是那么需要这个东西,最终主动放弃。请记住那句话,满足永远是有条件的,而爱是无条件的。

  避免特权

  避免孩子觉得“好东西就该是我的”

  现在“6+1”的家庭模式,甚至会出现大人们争相巴结孩子的现象,这常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大家理应就该对我好,有好吃的好玩的,第一个就该给我。长此以往,便会让孩子的“小我”无限膨胀,严重影响孩子今后健全人格的发展。

  为避免此种现象,建议家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全家一起享用,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拥有“特权”,这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孩子“小我利己”的现象。

  多结交同龄伙伴

  自觉淡化“小我”

  同辈群体的相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同龄伙伴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会出现“小我”与“大我”的“激烈碰撞”。这个时候为了集体活动的继续进行,“小我”会不自觉地淡化,服从大家的决定。

  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从小伙伴们那里学到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能力与情商水平。

  以身示范

  父母注意与人分享和互动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因为6岁之前,尤其是0~3岁的孩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参考父母的表现,这种学习是无意识的、是本能的。为了避免孩子成为“小我”,家长要先成为“大我”。在吃饭、游戏、沟通事情时,父母之间要注意分享与互动,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便可以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在语言方面,2岁之前要多使用“你”,而2岁之后则开始使用“我们”这个称谓,这样也是助于降低“小我”,提升“大我”。

  文|勇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专家、心理教育专家,《孩子独立“靠”父母》的作者,专栏作家) 编辑|平燕婷 美编|徐燕芬 配图宝宝|施家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