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囤地”应多管齐下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囤地
  • 发布时间:2010-09-06 12:58
  国土资源部在8月份着实“秀”了一把。全国1457宗闲置土地“黑名单”让房地产市场再掀波澜,但这可能只是房企手中闲置土地的“冰山一角”。

  根据上市房企2009年度的公报,土地储备排名在前十名的恒大、碧桂园、雅乐居等房企手中的土地储备面积超3.5亿平方米,规模超过国土资源部这次公布榜单上面积的总和。由于国土资源部对囤地的界定主要以“是否为开工”作为标志,很多只打个桩、挖个坑的项目基本上未计入榜单。如果算上这些项目,全国土地囤积的面积或将超过10亿平方米。

  这份名单的背后,隐藏着无法见光的利益链条,让一切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无论是为获增值而进行的违法囤地,还是由于政府规划造成的被动积压,闲置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土地供应和助推房价的原因之一。

  要遏制囤地势头,土地供应制度还得进行大力改革。除了严格“收回”政策外,限制贷款和融资、收取税费等措施可从源头上减少房企囤地的发生。

  管住“带头大哥”

  房企规模越大,囤地越多。

  以泛海建设为例,此前被媒体曝光仅北京朝阳一地块就“囤”出了228亿元暴利。事实上,在北京,包括金隅集团、金融街、远洋地产、中关村、中石油、和记黄埔、香江国际、华润、新世界在内,都进入了“黑名单”,它们累计囤地逾百万平方米,平均地价仅为895元/平方米,但土地闲置时间都在3~5年左右,均超过国务院规定的“两年不开发可无偿收回”的时间期限。

  另外,据中原地产对国内12个城市的土地监测数据显示,万科等40家知名地产商2003年以来获得的开发土地,有57%尚未入市,其中27%的土地处于待开发状态,30%处于规划在建状态。

  在囤地现象屡禁不止的背后,是开发商趋利诉求。从2003年开始,土地供应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土地由多渠道供应转向地方政府供应。土地垄断导致的涨价预期让开发商囤地热情倍增。

  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现有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趋同。正是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性,使得地方政府对开发商的囤地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前政策失灵的经验表明,围绕土地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有关部门需要对其认真厘清。否则,游离于表面的举措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触碰到问题的实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土部门公布了“黑名单”,但真正的“囤地大户”还“逍遥法外”。要整饬土地市场,杜绝囤地,就必须要下大力气整顿几个严重破坏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带头大哥”。

  切断囤地“财路”

  对于闲置土地,除了“收回”之外,通过限制贷款和融资、收取税费等手段提高闲置土地的成本,也是遏制囤地现象的可行手段。

  国土部应与金融机构联手,对违法用地项目及企业审慎批准贷款和上市融资。政策趋紧可给新增土地市场带来威慑,开发商拿地前不得不考虑今后不能按时开发的风险,依靠土地价值增值的盈利之路才会被逐渐封堵。

  在土地供给方式上,有关部门可采取灵活措施打破土地供给的垄断机制,让建筑用地灵活流转。同时,土地供给的信息应当更加公开透明,将每宗建筑用地的开发、使用进程公之于众,充分发挥出社会监督的力量。

  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土地闲置认定标准,如以实际开发建设面积或已完成投资所占比重,作为认定是否闲置土地的具体标准,未达到规定比重,即使部分开工建设也视同闲置土地依法处置,使清理闲置土地更具有可操作性。

  此外,对于不少由于规划调整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原因出现的规划修改,为预防闲置,必须要提高规划效率。应进一步完善闲置土地收回的操作程序,严格“规划调整”的程序和条件,适当引入听证制度,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不合理“规划调整”的责任,不给违法企业以可乘之机。

  学习日本对囤地征税

  靠囤地赚钱,并不只发生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囤地严重也让政府非常头疼。于是,日本从1992年开始征收特别地价税。

  具体做法是每年对土地升值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新的地价标准征收1.4%的持有税,大大增加了开发商持有土地的成本,迫使开发商及时开发土地,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另外由于土地持有税属于国家税收,具有强制性,从而使得这个制度得以严格执行。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招非常见效,很快就平息了囤地现象,也为结束日本房地产泡沫立下了头功。对空地或闲置土地征收较高税率,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

  另外,在创新土地登记机制方面,改变以往一律按照土地用途颁发相应年期土地证的做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出让的土地颁发临时的土地权证,一般为两年。临时土地权证只可以在金融机构抵押一次,该证因有效期短,一旦需要换证就必须接受土地部门的审核检查。这将改变土地部门被动监管的局面,也可提高土地部门的监管效率。

  对囤地开发商“断粮”的政策已实施半年,终于看到了监管部门“动真格”。无论从清理力度,或是曝光数量来看,国土部此次整顿力度都是规模最大、最广的。不过,最为关键问题还是,能否严格按照已经出台的土地政策进行处罚,不要变成清而不查、查而不罚、罚而不痛的结果。但愿,这一次国土部门不再只是“作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