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高校,职业指导,就业
  • 发布时间:2015-11-02 13:54

  摘要: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都制约了工作的效果。本文提出,高校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功能,优化工作机构设置,培养专业化师资,构建科学的工作体系,并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以期真正实现职业指导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现状对策

  课题: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XJ141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JKT201302)研究成果。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要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用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共同进行工作的研究和实施推动,笔者主要以高校的视角进行探讨。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高校角度来讲,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工作体系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结合文献研究、笔者工作与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呈现如下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1.视野深远化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由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从静态的政策发布和信息传递发展为动态的求职指导和生涯教育;从仅仅关注“安置层面”的毕业生就业阶段的效果,转为关注“发展层面”的学生的学业积累、职业选择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工作视野的变化反映了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认知和合理定位。

  2.内容立体化

  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就业信息提供、招聘会组织等信息服务、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等职业指导的活动,从理论讲解和技能提升方面助力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队伍多元化

  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再仅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开展,而是涵盖了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相关部处人员、学院教师、辅导员等,形成了校院两级、专兼配合的工作队伍。工作力量壮大,学科交叉,覆盖面大,成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力量。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指导的工作效果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观、求职水平和职业发展态势来衡量。目前高校中,学生仍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清、职业目标不明、职业信息缺乏、职业观念模糊、职业决策困难等诸多问题。此现状反映了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的效果仍未到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1.工作体系缺乏科学设计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概念的混淆,即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混为一谈,或者将其割裂来进行研究。其次,教育类的活动点线不成面,许多职业指导的活动是“搞运动、一阵风”,为活动而搞活动,没有将各种教育形式融合起来进行科学立体的设计。

  事实上,职业指导应当是三个部分的总成,即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招聘会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以求职技能指导、心态调试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以系统规划、生涯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规划教育。三个板块中,职业规划教育是基础,就业指导是支撑,就业服务是保障,三个板块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紧紧围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将三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有效整合,以全程化、立体化的结构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1)结构不合理。目前在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组成中,二级学院中从事相关工作的占多数。兼职工作人员比例高,在职业指导领域的修为参差不齐,且有其本职工作,无暇对职业指导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无法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

  (2)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缺乏对职业指导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手段单一、水平不高;未经系统训练的人员无法进行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及科学解释,使职业指导缺少了足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3)缺乏有组织的研究实施。囿于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师资队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受到限制。各部门、各学院各自进行职业指导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缺少学校层面统一协调的调查与研究;教育活动的覆盖面窄,缺乏对学生个体和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指导。

  3.缺乏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从“学校人”顺利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手段,应该得到人力资源市场的支持和助力。当下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多是以独立开展的教学和活动为主,辅以个别的企业人员参与,并未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高校内部的师资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历,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多是搬字过纸,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指导效果。

  三、转变观念,科学设计,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具备从事职业指导资格的教师在运用科学测评工具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在职业发展和规划、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择业技巧训练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教育和帮助。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将直接体现在大学生职业意识能否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否提升,最终为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1.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

  职业指导并非以就业为靶向的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在职业指导的主线之下,可以将专业学习、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帮扶等多个教育维度融合进去,形成对大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科学培养。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和把握职业指导的内涵,科学分析职业指导的教育属性和服务属性,结合学生的成长与职业发展需求,科学、规范、体系化地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

  首先,应当把职业指导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看待。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尽相同,但从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的都是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实现长远、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升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路径选择与考核方式改革等环节考虑二者共同的功能归属。其次,应当把职业指导与传统的就业指导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传统的就业指导主要实现的是信息服务和就业技能的指导功能,实施者主要是就业机构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主要对象是毕业班的学生。而职业指导的作用方式应当是全程化、全员化的,其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其教育功能远大于其服务功能。因此,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我们要将学生成长全程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平台都考虑在内,进行贯穿式的设计。

  2.逐步优化职业指导工作的机构设置

  鉴于职业指导具有教育与服务的双重功能,可将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处(中心)的机构设置进行细分,下设就业服务中心与生涯发展中心。就业服务中心配备管理岗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生源信息管理、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就业市场开拓、招聘会组织、就业程序办理、毕业生派遣等工作;生涯发展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负责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素养提升、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活动设计与开展、课程开发与授课、职业测评与咨询、市场需求分析、毕业生思想与求职调查、学术研究等工作。

  优化之后的就业指导工作处(中心)的结构更加清晰,两个中心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就业服务中心以信息化为特点,实现职业指导的服务与管理功能;生涯发展中心以专业化为特点,实现职业指导的教育功能。如此,就业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学生到就业机构求助时也更有针对性。

  3.着力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

  职业指导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育实施者的专业化要求极高。高校要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升其效果,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

  (1)严把师资队伍入口关。对于申请加入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人员,首先要全面考察其意愿水平和动机,并对申请者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定,将具有职业指导工作能力和具有教学、研究潜力的人员纳入队伍。

  (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关。对师资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改进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管理;定期进行研讨,及时总结改进。在多元化师资的基础上,选拔经验丰富、专注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进行集中培养,加快其职业化进程。尤其要加强对测评工具使用的培训,使师资人员普遍掌握职业测评技术的科学使用与合理解释,避免测评工具成为游戏或鸡肋。

  (3)设置师资队伍考核关。职业指导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手段,应当通过丰富的手段对其效果进行考核,保证队伍的动态稳定和发展。例如,工作满意度调查、课后问卷调查、团体辅导的前测与后测对比、活动后访谈反馈等。对于确实无法胜任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调整。

  (4)打通企业师资引进关。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有其年轻化的优势,也有其“校园化”的劣势。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学习能力,但是缺乏对市场足够的了解和体验。在这种现实条件的制约之下,高校需要向用人市场“借势”,将有丰富职场经验、能科学认识市场的职业人请进校园,以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访谈沙龙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描述真实的职场,提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建议。

  4.科学构建职业指导的工作体系

  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中包含了信息服务、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不同层面,其工作体系需要进行科学梳理和设计。

  一是从时序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一年级的专业学习教育、二年级的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的就业心态与技能准备和四年级的职业素养提升。二是从对象来看,职业指导应该考虑出国、升学、求职、自谋职业等不同流向学生的需要,尤其需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身体疾病、心理疾病等特殊群体的需要。三是从规模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一对众”的讲座、课程,“一对多”的团体辅导、工作坊,“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和窗口式的信息服务。四是从形式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静态的知识传授、信息传递和动态的活动组织、体验模拟。五是从载体来看,职业指导应该涵盖实体的面对面或通讯工具中的指导和网络平台的使用和推动。六是从进程来看,职业指导应该包括前期现状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实施和后期反馈总结与修正。

  因此,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是一个交互立体的系统,应当结合该校实际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5.充分利用职业指导的社会资源

  培养用人市场所需的人才不仅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社会对高质量人才流入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其优势为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平台和助力。除前文所述的引入社会师资之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1)与企业合作举办学生的职业指导活动。例如在高校成立企业俱乐部、设立就业扶持基金,邀请企业赞助并指导职业类竞赛与企业广告设计等活动,一方面为企业树立良好的职业品牌和组织形象,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解和认同企业的途径。

  (2)与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短期实习,安排企业员工与实习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体验企业文化,明确职业目标。实习基地运作良好,企业也可以在实习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用,实现校企双赢。

  (3)面向企业人员开展专项调研。具体包括调研企业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素养的评价、对大学生应聘技能的评价、往届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知和人才培养的建议等等,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对职业指导工作形成有效反馈。

  四、小结

  有效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高校需要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功能,将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持续优化职业指导的工作机构设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培养高水平师资,优化结构,加强培训;构建科学的体系,摒弃无序、功利的工作方式,并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发挥校企合力,实现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推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2]温娟娟.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3]杨建超.以江苏高校为例浅析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4(30).

  [4]宋玲,张继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观念变革与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窦雅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