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技工院校,课程,教研
  • 发布时间:2015-11-02 14:10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院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体会,提出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技工院校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建议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首批5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2011年,再次启动了第二批9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作为牵头单位,笔者学院承担了机床切削加工和服装制作与营销两个专业的课改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2014年,笔者学院在7个教学系部中各选择一个专业开始教学改革试点。现结合试点的体会,谈几点建议。

  一、顺势而为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对技工院校来讲,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现代技工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刻变革。纵观中国古代成功的变法,无一不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合乎实情;二是得到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要有钢铁般坚定的意志。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无疑是明智的,而要成就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做好顶层规划设计至关重要。人社部已经在课程开发层面完成了顶层设计,而在课程实施层面,则需要各试点院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1.领导要立场鲜明、意志坚定、高度重视、全力支持

  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有效实施一体化课改的前提。领导的立场和态度往往决定了改革的成败。如果领导立场不鲜明,意志不坚定,不重视,不支持,一体化课改注定一开始就是失败。一体化课改涉及管理、教学、教研、督导、评价、考核、对外交流、财务、资产、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单独部门或个人是无论如何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一把手领导亲自抓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做好协调推进工作。

  2.要用制度规范为一体化课改保驾护航

  有效的制度规范是实施一体化课改的基本保障。在领导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还需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和协调机制。要用制度规范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行为,明确权益与责任,既不能各自为政,也不能“和稀泥”,更不能不作为,从而为一体化课改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要用“法制”,避“人治”。商鞅变法之所以在其死后依然得以很好地延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采用的是“法制”;张居正变法之所以“人亡政息”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他采用的是“人治”。

  好的制度还需要有好的执行。商鞅变法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起来非常坚决。《战国策》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商鞅执法之严、之坚决,由此可见一斑。与之相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扭曲与变味。

  3.切实保护改革者的利益

  商鞅变法换来的是车裂之刑,张居正变法得到的是鞭尸之辱,王安石变法只落得郁郁而终。历史在为这些变革的先驱和勇士们扼腕叹息时,又留给后人怎样的思考?我们不应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体化课改首先要保护好那些积极参与改革、献身改革者的利益,而且要向他们倾斜,不能让他们既流汗,又流泪。在生存成本越来越高、选择多样化的今天,没有利益的驱动和政策的倾斜,一体化课改终将是镜中花水中月。

  4.积极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一体化课改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一体化课改任务重、阻力大、困难多,一体化课改必然会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一体化课改是技工院校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这些都应该让教师知道。要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力措施,想方设法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热情,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要让教师明白:一体化课改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动大手术。小改小痛,大改大痛,治百年沉疴,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果敢与决绝。犹豫退缩不会有出路,勇往前行才能看到希望。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若不凤凰涅槃,又怎能浴火重生?

  二、目标明确制定工作思路与实施方案

  建议通过成立一体化课改领导工作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领导工作小组由分管院长亲自挂帅,系主任和分管教学主任负总责,教学科长和教研科长积极协调配合,各教研组组长具体负责。教研组依据本专业特点,通过集体讨论,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报领导工作小组审核批准后实施。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宣传、发动、推广、指导、督促和检查、评价工作以及落实学院对一体化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协调好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各组组长具体负责课程的准备、实施、协调、反馈、总结和整理工作。负责授课的教师要切实贯彻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评价反馈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观念转变、能力形成为重心,充分挖掘一体化课程的巨大潜力。

  整个实施过程要有计划、有方案、有目标、有行动、有记录、有交流、有汇报、有评比、有总结、有成果、有考核、有奖惩。

  三、精挑细选确定试点班级、课程和教师

  选择有条件的班级、有条件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安排能胜任的教师授课。班级在选择时,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基础。课程在选择时,尽量选择专业实践性较强的,在学校就可以实施的,或比较容易通过校企合作实施的。选择的课程,能实施工学一体的最好,实在无法实现工学一体的,至少也要做到理实一体。教师在选择时,不仅要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实践教学经验,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要有投身改革的热情和直面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四、有条不紊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一体化课改要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教师是关键。对多数教师来讲,一体化课程的理念与方法还是全新的东西,因此,师资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通过外出进修、开设专家讲座、听课、说课、评课、交流讨论、教学方案设计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专业技能大赛、企业参观实践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全方位、立体化、有条不紊地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帮助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

  五、不遗余力抓好一体化课程实施

  所有的筹划、所有的准备、所有的培训,最终都是为了课程的有效实施。抓好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工作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要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力以赴。

  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财会、电子商务等专业,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实施情境教学,效果就会很好。餐饮与旅游等服务类专业可能更多地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实施教学,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制造类专业可以更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让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任务,促进各自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当然,一种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只要有助于一体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就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要好,落实要到位,有好的实施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

  六、量力而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

  鉴于目前技工院校办学的实际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建议量力而行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一是要进行一体化学材的建设。目前,部分专业已经开发出一定数量的一体化学习工作页,基本能满足一体化课改的需要,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开发出多媒体课件、配套视频资料等相关辅助材料。而其他专业在一体化学材建设方面还是空白,因此要针对试点班级、试点课程,组成开发团队,严格按照部统一的开发流程,结合本专业的具体特点,通过校企合作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一体化学习讲义、课件等学材的建设。二是要进行一体化教学设备的建设。设备建设以改造为主,添置为辅,如果能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的赞助,那就更好了。三是要进行一体化场地的建设。目前,技工院校多数教室不适合实施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很难展开。因此,建设各专业的一体化学习工作室是重点。要通过空间改造、淘汰老旧设备、优化设备结构,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重新布置,求精不求多。四是要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通过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等方式,选择有实力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解决校内一体化教学场地不足的问题。

  七、千方百计拓展校企合作空间

  实施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是不可回避的环节。虽然技工院校有些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比较困难,但是一定要千方百计拓展校企合作空间、想方设法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让一体化教学名副其实。客观上分析,制造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培训、设计营销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服务类专业依托于地方企业的校企合作应该不成问题;作为朝阳产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其校企合作的平台最为广阔,也最有发展潜力;财会类专业虽然相对困难,但也不是一点希望也没有。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是另一番天地。只要有足够用心、足够努力、足够坚持,技工院校就一定能拨云见日,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八、求真务实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不可否认,我国技工院校的一体化课改受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大,然而理念可以借鉴,但模式不能照搬。照搬必死,借鉴则活,因为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所根植的土壤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全不同,直接照搬必定水土不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不能不顾自身实际,更不能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我们需要求真务实,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条路不可能和西方国家一模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尽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走得长远。

  一体化课改注定了是一条充满艰辛、充满坎坷的道路。但我们坚信:只要抢抓机遇谋发展、齐心协力勤实践、身体力行促转变、雷厉风行抓落实,放眼世界培沃土,展望未来问耕耘,技工院校深化一体化课改的各项工作一定能生出最深厚的根、开出最美艳的花、结出最丰硕的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文/曾萍 陈义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