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考评办法改革的探索和创新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职业学校,招生,应试教育
  • 发布时间:2015-11-02 14:17

  摘要: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基础较差,相当数量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具备,导致学校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看也看不住、考也考不了”。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以迁安职教中心的改革探索为例,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考评的改革和创新做法,即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评办法的改革为突破口,改原来“唯成绩论”的单一结果性考核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考核为一体的综合性考评,用过程性评价来“逼迫”学生养成坚持正常课堂学习的习惯,进而也促进结果性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学习成绩考评办法 过程性评价 结果性考核

  学生学习成绩考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的一项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中职教学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随着近几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适龄人口的减少,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水平明显降低,这种现状决定了必须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考评办法进行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进一步降低

  现阶段,依然是选拔较优秀的学生到普通高中学习,学生也依然优先选择普通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在不具备到普通高中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在高中阶段教育未普及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还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而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时选择性已很小。特别是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既肩负着培养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院校输送学生的这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共性任务,又肩负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龄学生的谋生手段、培养适龄学生最基本的国民素质的特殊任务,只要能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就不能拒之门外。这就决定了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门槛会更低。

  2.适龄人口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的降低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增幅快速下降。2008年我国18岁人口为2621万,而2013年这一数字只有1596多万。2013年,初中一年级只招了1493万人。2004年迁安市初中毕业生有1.67万人,而2008年仅有0.75万人,2014年为0.7万人。适龄人口的减少,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时选择性更小,部分学校已完不成招生计划,也就更谈不上招生时的选择性。

  3.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具备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从初中之前乃至到幼儿园学习期间的应试教育环境里,因为考试成绩差而缺乏肯定和表扬,逐步产生失落感,失落感被反复强化逐步形成了厌学情绪,因为考试成绩差而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同学主流学习取向的认可和接纳,对考试失去信心并产生畏惧心理。具体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课迟到、睡觉、找原因早退;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草率完成,甚至不做作业;找各种借口躲避学习;以各种借口逃避考试,即使参加也几近交白卷。

  4.根据考试成绩确定能否毕业也行不通,导致了“考也考不了”的现状

  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确定学生是否具有毕业的资格,这是沿用已久的通常做法。这种做法对普通高中在校生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职在校生行得通,但对现阶段的中职在校生很难应用。教师即使选取最简单的理论和技能,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及格。如果仅凭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将有近半数乃至半数以上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也将会导致相当部分的初中毕业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望而却步”。仅凭结果性成绩考核已行不通,导致了“考也考不了”的现状。

  5.行政干预效果不明显

  所谓“行政干预”主要指班主任和各管理部门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听课,实现随堂管理;二是学生处检查学生迟到、早退情况纳入文明班考核;三是教务处、实训处检查课堂教学情况纳入文明班考核和教师个人业绩考核。这些措施短时间有一定效果,但时间稍一长,学生又是我行我素。

  6.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作用不大

  采取改革专业培养方案、降低课程难度,采取一体化教学、增加学生在校及入企实践机会等办法,对部分优秀学生作用明显,但对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未能改观。

  二、改革的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因对学生仅进行结果性成绩考核无法实施而采取“宽进”更“宽出”的办法,本想是“照顾”学生,但学生并“不买账”,最后发展成上课不迟到早退等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具备,课堂根本不像课堂,“看也看不住,考也考不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成绩的考评办法是制约的根本,针对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应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由原来单一的“唯成绩论”的结果性考核,改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考核”为一体的综合性考评。

  第一,学习成绩(包括课堂学习成绩和实习实训成绩)满分100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占60分,结果性考核成绩占40分。

  第二,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满分60分,其中出勤(迟到、早退)占10分,课堂表现占40分,作业完成情况占10分。教师每上一次课就对每一名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给出一个成绩,教师每留一次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一次成绩,学期末,把每一名学生每一次课的出勤、课堂表现成绩相加除以该学期该学科教师实际授课次数、把每一名学生每一次作业成绩相加除以该学期该学科教师实际布置作业次数,所得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平均成绩数相加就是该名学生该学期的过程性评定成绩。

  第三,结果性考核是通过考试来实现,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各占20分。

  三、对改革办法的分析

  通过改革,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不交作业、找原因不上学等现象明显减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结果性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制定的考评办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变不能“考”为能考,实现虽“宽进”但“严出”

  不但不使学生到职中上学“望而却步”,更使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取得毕业资格有了一颗“定心丸”。过程性评价既是每名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取得合格学科成绩的保障,又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结果性考核是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真实反映,这样既使学生成绩拉开距离又同时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展现出来。

  2.给科任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一个保障制度

  学生不爱学习,又没有课堂制度约束,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仅凭个人的教学能力和魅力,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该办法的实施将学生的管理分解到每一名科任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3.给师生构建良好课堂环境提供一个保障制度

  课堂纪律好了,学生上课不分心,形成互促互进、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又使教师从繁重的组织课堂纪律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组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给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提供一个保障制度

  改革办法的实施,体现了学校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起到了维护教师上课尊严、维护学生上课权利的作用。

  5.学生在享受成就感中消除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

  不求科科考试考多少,但求天天有收获。这一收获包括学科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过程性考核成绩。学生只要按时上下课,上课认真学习,按要求完成作业,学生这次课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就为60分。学生在坚持的过程中收获过程性评价成绩,在收获的过程中消除厌学情绪,提高了学习兴趣。

  6.降低了学生取得及格成绩的门槛,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怕考试,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即使是及格成绩也已失去信心,平时学习自然不会用功。而现在目标直接了,取得及格成绩的门槛降低了。只要有良好的或者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就不存在取得及格成绩的门槛了。他们知道这样的任务能够完成,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让无论基础多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认真学习就能“理直气壮”地取得合格的学科成绩、取得毕业的资格,可以让中考的失败者能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四、改革后的思考

  1.在实施过程中,科任教师肩负着关键性的作用

  要做好师生的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科任教师对学习成绩考评办法的理解和认识。科任教师作为考评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考评改革、不能真正发挥主动性,那么过程性评价难免流于形式。

  2.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严”字

  为了落实这个“严”字,要坚持把好“三关”:一是把好过程性成绩评价关,做好对每名学生每次课的出勤、课堂表现和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二是把好结果性成绩考核关;三是把好毕业资格关。如果不坚持“严”字,考评改革将会仅仅停留在文字上。

  3.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平衡点”

  所谓“平衡点”,就是要处理好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协调关系,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而使考题过于简单,这样会使学生对过程性考核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结果性考核应服务于过程性考核,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受“应试教育”特别是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按时上下课、上课不睡觉等最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不具备,对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补上培养最基本学习习惯这一课,既要引起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视,又要引起当前初中乃至小学的思考,也应着力改进考评办法,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宋东国,李洪峰,孟姝轶,曹曦.给学习懈怠下一剂“猛药”——东北林业大学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4-10-18.

  [2]刘言,梁国胜.高职学校遭遇大面积“零投档”[N].中国青年报,2014-08-25.

  [3]俞启定,和震,翟海魂,石建平,景宏华.职业学校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文/玄远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