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浅谈技校班级管理艺术

  • 来源:职业
  • 关键字:班级,实践,违纪
  • 发布时间:2015-11-02 14:23

  摘要:“无为”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也极具实际价值。本文结合笔者的学习与思考,结合实践工作,提出几种在班级管理中可行“无为”之治的方法。

  关键词:无为 班级管理

  “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这是我国经典名著《道德经》中《明道篇》中的语句。“无为”是中国道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指人们在处事之时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趋势,不该干、干不了的事情要有所不为,顺应万物,以顺其和。

  “无为”思想在班级管理方面具有十分直接的现实意义。教育有教育的规律,教育者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切忌违背规律,强行管理,而应充分尊重事态的发展,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客观事实,屏住气、静观其变,此乃班级管理的“无为”艺术。

  一、学生矛盾无法解决时,需“无为”

  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有时需要教师调节,有时却并不需要教师的介入。这种“无为”并非不闻不问、不理不睬,而是采用退而观之、侧面预之的办法,让学生的矛盾自行解决。三年前,笔者带的这一届学生入学不久,有两名班干部发生矛盾,这两名学生曾先后几次到笔者面前“揭发”对方的不是。为调解她们的矛盾,笔者对她们进行开导,希望她们能够摒弃前嫌、和睦相处。然而,两人却由暗地告状转为公开对立了。经过分析和思考,笔者意识到她们的矛盾决非“一日之寒”,即使努力说服,也只能使其表面谈和,无法解决根源问题,甚至稍有不慎,反而激化矛盾。于是笔者决定不再介入,而是安排几名学生经常了解情况并向笔者汇报,笔者自己则假装对她们的关系不闻不问,安排座位和工作时也将两人分开。时间和距离是愈合间隙的最好方法,两个月后,笔者发现她们居然会偶尔有说有笑了。

  二、学生积习难以扭转时,需“无为”

  我们有些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的教育,不能一味追求效果,否则可能影响师生感情。笔者所带的本届班级总体风气较好,但仍有一两个学生会经常违反班规班纪,对这几个学生,笔者一开始是提醒,后来是批评,再后来联系家长,但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究其根源,他们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不良积习,实在难以在短期内有很大改变,若对他们一味“穷追猛打”,就可能把他们推到一个只能采取反抗的“角落”,问题会更大。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笔者决定暂时停止对他们的直接教育,而是抱希望于班级对他们产生正面影响。果然,由于班风较好,这几名学生渐渐地也随着班级大流,各方面都有好转。

  三、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时,需“无为”

  人际关系中时有误会发生,师生之间也难免会有不融洽的时候,这时对学生采取直接教育则可能达不到效果,反而激化矛盾,倒不如采取“无为”作法。笔者在接手本届班级第一学期,严格执行了班规班纪,学生初入校多有不适,有几名学生明显不快,私底下甚至说笔者是一个很不通情理的教师,他们还故意违规违纪来发泄不满。按常规思维,这时教师应严厉教育,以树班风。但是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相处不久,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建立信任感,笔者决定对那几个学生不正面批评和说教,只是在评操行分时按规定扣分,以免引起师生间的更大不快。后来,随着师生间感情的增进以及信任感的建立,学生渐渐适应了笔者的管理风格,喜欢上了自己的新班级、新教师,那几个经常违规违纪的学生也变得服从管理了。

  四、教师能力无法企及时,需“无为”

  我们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引导和有效的前期教育,可能有一些心理问题,行为过激。经验不足的教师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很有可能“遭虎咬”,所以采取“无为”方法或许更加智慧。当然,这并不表示无计可施或举手投降,而是可以求助上级,借用更强大的力量进行管理。笔者的班级中曾经有一名学生,性格刚烈,脾气暴躁,疑心很重,在与他人相处时屡屡受挫,跟同学、室友、宿管阿姨都有过冲突,一开始是小吵小闹,后来就升级为大吵大闹,甚至半夜挥刀威胁门卫放行。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笔者及时上报学生管理部门,由相关领导对其进行教育和处理,事情才渐渐平息。此类情况下的“无为”,能有效避开与学生的交锋,好过“有为”。

  此外,教师是否可以以“无为”的方式处理,除了取决于具体事件本身以外,还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处事风格。

  中国的“无为”文化博大精深,个中精髓值得每个人细细体会,一个人处于不同的阶段,对“无为”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随着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视野的拓展,对它的理解也会一步一步加深。在教育工作中,应行思结合,不断加深对“无为”思想的理解,让它成为自己工作的良好助力剂,不断完善自身,提升思想水平。

  (作者单位:杭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文/黄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