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新视角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其中培养高素质的富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已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围绕《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视角,音乐学习新理念教学”把相关内容引进音乐课堂,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教学主题,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间学习领域的伸展。音乐也可以容入其他学科的课堂,还可以采取到室外上音乐课,在班级不定期召开小小音乐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创新和搞活课堂,多元化的课堂可以找到音乐教学的新视角。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结合在一起,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正确认识新型的音乐教学体制,正确实施音乐课堂的多元化。缺乏或没有这种正确的认识,不仅在教学中有可能“那郎中看病--换汤不换药”,甚至有误入歧途的可能,我听过《我是草原小牧民》这一课,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随着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认为在音乐教学的实施中,多元化背离了音乐的本体,似乎离音乐有些远了。这节课,就有很多不同的教法。有的老师没有考虑到歌曲的地方特色,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首很单纯的学唱歌曲来对待,因此采用的还是以前的老套路:组织教学--发生练习--节奏训练--聆听歌曲--模唱法学习歌曲--歌曲处理;有的老师把音乐课当成了大拼盘,把学科多元化简单的理解成了学科相加,于是在课堂上施展了十八般武艺,让学生欣赏蒙古风光片,详细介绍了蒙古的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关于蒙古帝国大汗成吉思汗的历史,又学习了蒙古语言,了解了蒙古的宗教信仰,认识了蒙古包还学跳了蒙族骑马舞,学习了喝马奶酒的礼仪等等,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把地理、文学、历史、舞蹈等学科都进行了综合,只可惜课后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一节课下来,连八度跳进都没掌握好。这位老师忘记了音乐课本身是以音乐为核心,以人文为主题,以学生为本位。没有正确处理好音乐的本位性,而只是片面的以为这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上的多元化。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们应该再仔细阅读《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关于“提倡学科综合”的概念: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多元化;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和与其他学科是相互补充的,使用得当,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多元化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见,单纯的歌曲学唱和热闹的学科拼盘并不是课标所提倡的学科综合。这种多元化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2.多元化,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间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多元化”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多元化”有益于改变学科的片面化,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辅德、益智等功能,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艺术素养成了人的素质修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载体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3.音乐课中的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一种创作。不同的生活形态造就不同的音乐。无论是何种音乐,它的产生总离不开具体的、活生生的真实生活。音乐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艺术、一种创作,只有融入生活,只有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融合起来才能体现其意义,才能显示其魅力。

  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比如,让学生从生日、节日、比赛、运动、收割、纺织、渔猎、等生活内容来体会其中的音乐要素。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增强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在文摘上,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份资料: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1)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2)教师戴上寿星小皇冠,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4.音乐中的舞蹈

  众所周知,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二者密不可分。成功的舞蹈形象是与音乐紧密相连的,而且会给观赏者带来无尽的美感享受。在欣赏或学唱民族类的音乐时,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表演一些民族的特色舞蹈动作,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教授的是《挤奶歌》,因为同是一个区的音乐老师,所以对她的了解比较深,这位教师的特长是舞蹈,声乐是弱项,但是她结合自身的特长,设计了一堂舞蹈性很强的课,首先让学生听着《草原小骑手》随老师做骑马律动进教室,接着就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边听歌曲《挤奶歌》边打拍子,范唱时,教师迅速的穿戴上蒙古服饰,边演唱边表演蒙族的骑马放牧,藏族的甩袖、颤膝等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才能。在愉快的聆听中,学生自主的学会了歌曲,最后教师重点指导了比较难掌握的乐句。虽然老师的嗓音不是很优美,但是舞蹈性的动作和手势十分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还能很好的掌握蒙古舞蹈特点,跳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这充分的说明音乐和与其他学科是相互补充的,使用得当,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再如:中国著名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和舞剧发展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巨作。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的音乐欣赏,不足以引起心灵的震撼,甚至会觉得枯燥乏味,因为抗战时期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年代,他们想象不到罪恶的旧社会对人民的迫害,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压迫、濒临危亡的折磨。但是,学生喜欢看故事书、尤其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在学习芭蕾舞剧《白毛女》前,先给孩子们讲一讲《董存瑞》、《敌后武工队》等故事,让学生在心里对战斗英雄产生无比敬佩之情,学习他们不不怕艰辛、克服困难的决心,遇到问题多动脑、多想办法去解决困难,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歌声来颂扬我们的英雄。学生在欣赏《白毛女》音乐片段时,播放芭蕾舞剧视频,直观的舞蹈剧情立刻将学生带到了音乐情境里,铿锵有力的音乐,动人的舞姿,与学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更好的理解音乐剧《白毛女》,当学生看到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瘦弱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特别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非常精彩,舞蹈形象前后反差,使得人物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而有层次、有发展地展现,异常丰满,异常真切。直观的欣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和芭蕾舞的舞蹈特点,这节课,教师用很少的语言却能收获精彩的教学效果。通过欣赏,学生能感受到《白毛女》音乐的情调和它的表象,通过“喜儿”所创造的舞蹈形象:期待的伸臂抬腿的舞姿伴随着旋转,足尖碎步..这些基本的舞蹈动作,就像音乐中的主导动机一样,通过变化发展,形成富有造型性的舞蹈“台词”。这节课,教师将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正确的处理好音乐的本位性,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形象,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

  教师要因为音乐是我们课堂中的根本,是一切活动设计的生命,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课堂活动,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以充满情趣的音乐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培养。

  5.音乐课与多元文化的综合

  音乐是我们课堂中的根本,是一切活动设计的生命,音乐就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例:在音乐课上,欣赏乐曲时,可以让学生用色彩和表现自己听到音乐后的心情和对音乐的感受;听旋律音程时,可以让学生画出所听的音符旋律的线条,说出旋律的路线走向,再读谱和跟琴唱一唱。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说、读、写、唱歌谱能力可同时得到协调训练,有利于整体艺术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而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发利用资源,感受理解体验,才能进入音乐课的奇妙境界,领略音乐的美丽色彩,才能真正品尝音乐的甘醇,捕捉艺术的神韵,只有这样,心灵才能敏感,触觉才能敏锐,感情才能丰富,才有可有获得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网上电子文献(豆丁网)

  张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