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情育人

  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国王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钟爱,每天都会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久天长,奇迹发生了雕像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少女。神话毕竟是神话,象牙少女不会真的活起来的,她只不过是活在年轻国王的心中而已。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爱可以创造奇迹,它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德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从而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最终实现优化教育之效果。如何实现德育过程的以情动人呢?

  1.热爱学生关注学生

  关爱学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习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且要热爱所有的学生,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认为只要对学生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情感教育。其实,这些是远远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关注每一位学生,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似小事一桩,实则内涵极其丰富。

  2.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

  记得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靠疏导才能获得成功。德育工作者若用简单强制的方法干预学生,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把学生都禁锢在一个固有模式里,这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比如,有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是学生非但不接爱,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教育成了“零效应”甚至“负效应”。这种“无效教育”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没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被教育者产生了感情对立。当代学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很强,正是心理上的封闭和反抗期,德育工作者应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变说教型教育为疏导型教育,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学生已有认识和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循循善诱,正确疏导,让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德育工作才能奏效。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国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对为人师表的最好解释。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充分说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以自己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记得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言行上取得一致、和谐,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这说明教师良好的思想情操是分不开的。教师若想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时刻谨记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正如陶行知所言:“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自重。”可见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处处为学生表榜样,事事做出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方能叫学生口服心服。而在这一方面,许多教育前辈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创办小庄教学时就与学生共同劳动,一起学习。凡是他要求别人做的,他自己也行做到这一点,故此,他得到学生的崇敬与信服,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我认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更要为学生做好行的表率,为人师表就是我们传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林玉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