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 彰显语文魅力”

  ——阅读教学品词析句例谈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换词中品

  “换词”就是引导学生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试一试,品一品,通过换词前后的对比,进而深入品味词句妙处。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他见眼前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三年级《盘古开天地》)

  师:谁来说说“抡”字什么意思?

  生:用力挥动。

  师:现在,请你把“抡”换成“拿”,读一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他见眼前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抡”和“拿”哪一个好,好在哪里?

  生:“抡”字用得好,感觉很迅猛,有力量。

  生:“抡”比“拿”更能感受到盘古很有决心,很用力。

  生:“抡”字用在这里更能说明盘古力大、神勇。

  师:是呀,“抡”字用得多准确呀!看一个“抡”字,我们就能感觉到盘古的决心和力量。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评析】

  这一重点句子的品析采用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抡”,通过换词语“拿”,在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中,让学生深切体会盘古的力大、神勇。学生领悟到了,朗读也就到位,同时也体会出作者用词表达之准确。

  2.表演中品

  不少词句尤其是对动词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直观的演示,形象的表演有助于理解意思。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四年级《巨人的花园》)

  师:“逃窜”是什么意思?愿意表演这个词的到台上来。

  生:(“5──4──3──2──1”,倒计时中,学生蜂拥跑上讲台。)

  师:我们表演“逃”没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时的样子,“窜”到哪里去?这一点很重要。为了表演一遍成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静静地看一看,认真地想一想,争取一次表演成功!

  生:(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师:(坐在学生中间)导演开始说戏了:“我和在座的同学一起读巨人发脾气的话,台上的小演员们表演‘逃窜’。准备——倒计时‘3──2──1’。”(台下师生齐读巨人的话)“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生:(随着“滚出去!”的话音落地,台上参加表演的学生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向左跑,有的向右跑“有的抱着头跑,有的猫着腰跑;有的索性钻到桌子底下……台上的同学真的是在“逃窜”)

  师:(老师把右手食指放在唇前,长长地“嘘”了一声,同学们迅速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逃窜”大概含有哪些意思。

  生:“逃窜”,像箭一样逃跑。

  师:强调速度快。

  生:逃散。

  师:怎样“逃散”?你们表演了,有体会的呀。

  生:“逃窜”,抱着头逃,向不同的方向逃跑。

  师:结果呢?

  生:把自己隐藏起来。

  师:孩子们,你们爱动脑,爱表现,爱总结。与老师一起合作,理解了“逃窜”。

  【评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逃窜”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借助表演,作为特有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一种尊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对“逃窜”词语的悟对,然后运用自己的形象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思维得到励练,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还善于让学生抓住词语的重点,紧扣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如:“我们表演‘逃’没有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的样子,‘窜’到哪里去?”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有效引导,重点揣摩“窜”的含义,表演好“窜”的动作,将“窜”的形象呈现在师生面前。学生表演之后,教师的引导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让表演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对“逃窜”一词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总结、提炼,从而让学生对“逃窜”一词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3.朗读中品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活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意味。

  【教学片段】

  理解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生:我注意到了“挖”字,父亲是用手在挖,从“挖”字我感受到父亲的劳累,挖掘得十分艰苦。

  生:从写时间的词语中,我知道父亲挖掘得时间还很长。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要罗列时间?现在让我们试着从朗读中体会体会。请把描写时间的词语,读得语气一个比一个高。

  生:我觉到父亲挖得时间漫长。

  师:请把描写时间的词语,读得语气一个比一个弱,你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父亲。

  生:我仿佛看到父亲满身伤痕可他依旧艰难地挖着。

  师:读书重在体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句话不一定只有一种读法,只要能够表达你的内心体验就好。朗读,也是理解文章的最根本的方法。

  【评析】

  教师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语气朗读句子,学生从读的比较之中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一一罗列时间的写法,不仅写出挖掘的时间之长,更表现出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

  4.联系生活中品

  社会生活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从来就不是局限在四十分钟课堂上的。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强大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会使语文教学添光增色、事半功倍。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六年级《老人与海海鸥》)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把海鸥当作人来写?

  生:肃立不动。

  师:什么时候你会肃立不动?

  生:升国旗时面对五星红旗会肃立不动。

  生:参加葬礼时面对去世的亲人遗像会肃立不动。

  生:扫墓时面对革命英雄纪念碑会肃立不动。

  生:向灾区的遇难者哀悼的时候会肃立不动。

  师:肃立不动——就是在正式的场合,怀着恭敬、严肃的心情站立。海鸥面对什么肃立不动?

  生: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肃立不动。

  师:是啊,这原本只有我们人类才有的表现,却发生在这些海鸥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海鸥十分尊敬老人。

  生:海鸥十分重情义。

  生:老人对海鸥有付出,海鸥也知道感恩图报。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这些句子,注意停顿可以有效表达内心的敬意。

  【评析】

  学生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肃立不动”这个词,反映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但这个词为什么让我们感动,可能就说不出所以然。这里采用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方法。联系生活体验,学生可以体会到“肃立不动”是我们对眼前事物满怀尊敬的外在表现,再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海鸥与我们人类一样有情感世界,体会到海鸥对老人的敬、对老人的情和对老人的爱。

  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的一点粗浅看法。文章的组词成句的方法学习,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句子的品析如若能匠心独具,掌握的一定的方法,既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我想,只要教师能细品课文,深入钻研教材,那么人人都能点“词”成金,别“句”匠心,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美妙,在美妙的文字中自由徜徉!

  何小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