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排头兵

  著名的俄国文学大文豪列夫·特尔斯泰在构思其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时,曾煞费苦心,数易其稿;最终给世人留下了一段经典中的经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从列夫·托尔斯泰对其开篇语这一段的反复提炼,可以看出文章开篇的重要性。

  我国明代著名学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意思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在这一点上,中外的文学大家们认识是一致的,都异常注重作品的开头。

  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有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人情景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情绪高涨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像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其目的在于能够把刚刚入场的观众迅速即带人充满艺术魅力的殿堂。

  下面就不同教材、课型,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际,结合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复习导入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解释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典。他说:“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其意即为,温习已闻之事,并且从中获得新的领悟。

  所谓复习导入法,即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老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两得,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当然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以下试举一例:

  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由此导入新课。但这种方法往往缺少趣味性,稍显呆滞,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的青少年,猎奇心理是这些学生的共同特征。运用故事导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也可以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文的学习。

  利用这种方式导入,一要注意故事的新颖性,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但学生不感兴趣,反而会淡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要注意故事的教育性,要使学生受到某种启迪,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只是为了猎奇、搞笑、哗众取宠而陷入低级、庸俗;三要注意和课文内容的相关性,设计的故事要和课文内容有所关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四要注意故事须短小精悍,能说明问题即可。如果故事太长,势必占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间,喧宾夺主。因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环节。

  示例:教读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在课前把前五回的情节系统地介绍一下,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悬念导入法

  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教师:“不要讲完”,其实就是希望能在学生头脑里埋下一根“导火线”,让头脑处于猎取状态,不断探求、追寻、发现。所谓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导入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从而造成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心态。教师应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谈读书》一课的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再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我再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老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我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4.以篇中名句典故导入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并学习到很多相关知识,如成语、故事、名言、谚语……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们往往是很喜欢展示的,和它们相关的知识,学生也会表现出超常的兴趣。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先让学生对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的理解,然后点出“此名句便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那么它在词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以此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作品的学习。

  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通过名言“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导入:我们知道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5.情境导入法

  语文课文的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把握文中的“情”,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动情、入情、移情、冶情。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可用多媒体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等各种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拿笔看图听音乐想象作文;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听录好的鸟鸣、水声、风声,然后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章兴趣。

  6.练习导入法

  我所在的中学曾于2005年教师节前后组织校内班主任老师赴江苏洋思中学学习,洋思中学的教师不重导入,一般都直奔主题;但其练习的方法却独具匠心,开头就检测,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上课极具针对性和应试性。这启迪了我的力一种方法——练习导入法。

  一般提问只能对少数同学进行,而练习可以在全班进行,范围比较广。练习题与即将上的新课有较大的内在联系,以便通过练习做到巩固旧课,导入新课两不误。需要注意的是:开头所占的时间不宜过多,所以练的题宜精不宜繁,宜短不宜长。这方面的例子就不再赘述了。

  7.猜谜导入法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宝石。是熔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语一炉的文学艺术,具有启智、激趣、增知、促学、养德等诸多功能。中学生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上课前出两条谜语,学生莫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导学生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但要注意谜语难度的把握,太容易则达不到忽然开朗的效果,太难则浪费课堂时间。我在上初中语文时,曾引用以下一些谜语,以助课堂之兴。

  古屋(现代作家名)——老舍,拜年(鲁迅短篇小说名)——《祝福》,零点(我国现代作品)——《子夜》,禁止动武(日常文体名)——应用文。

  此外,我还曾尝试过学生话剧表演法,但一方面由于自身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估计不足,缺少应急预案,一方面,学生缺乏表演的经验;所以当时效果并不明显,但也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有兴趣的老师不妨一试。

  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练、概括,不能繁琐、冗长。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导语简练而概括,所以,教师的设计导语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要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要让学生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知识性、趣味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位老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自己的新课导入富有艺术魅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形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诗:“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教者本是裁剪手,妙手剪裁成新衣。

  参考文献

  《教师的教学技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

  《高等师范心理学教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吴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