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建筑美术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的探讨

  【摘要】研究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课改是目前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重要科目。本文从高职建筑美术与表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着手,探索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衔接,对课题进行分折、归纳,整合课程内容,探讨形成项目课程教学体系,采用模块式、案例式进行研究与教学实践创新。

  【关键词】高职项目;课;开发与实践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重大发展与改革,加大培养社会建设中急需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力度。越来越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模式正进行重新认识与改革。

  围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为主导,探索以项目课程模式开展课改,从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出发,用项目课程开发思路,把教学内容分单元化、知识包化、模块化等形式,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笔者在进行高职建筑美术与表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将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形式进行教学实操设计,注重其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需求的关系,注重采用工作实践中的案例进行教学,以促进与强调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工作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到企业顶岗与就业。

  1.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缺陷的分析

  高职建筑美术课程是建设类高职设计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教改前,本课程沿用传统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内容分为两学期教学,一学期开设素描课,第二学期为色彩课。这种教学形式是传统模式下的较典型的美术基础培训班的学习形式,仅考虑实现基础培训目标。这种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

  1.1将建筑类设计专业的美术课是按照大学的美术类专业生教学模式培养,脱离了高职教育的实践能力,及建筑类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的教学要求与专业特点,使美术基础课与后续的专业基础表现课程衔接不上,出现了课程中内容衔接的空缺,课与课之间内容脱节。

  1.2课程内容的重复。建筑美术、建筑表现两课课程之间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不仅浪费了课时,同时存在教学内容与技法标准要求不一现象,没有形成建筑类设计专业美术与表现课的课程体系。偏离了基础课为专业课需要及服务的教学真旨,不适应当今高职的教育创新要求,更不适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3课程与脱离专业。传统的建筑美术课程没有呈现出建筑美术教学要为建筑专业设计服务的思想。为使本课程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必需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进行深入思考。突出体现建筑专业设计与表现的教学特色,拓展建筑美术与表现课程教学模式的新领域。

  2.对项目课程系列模块创新与实践

  建筑类设计专业美术与表现项目

  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是根据项目课程的概念、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而开展的,其理论体系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问题: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内容包含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课程结构是指内容间的具体联系和组织。在学生方面,对学生班级基础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如:学生的美术基础情况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情况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课程的改革针对专业课对建筑美术课程的学习需要而进行,在教学设计方面,首先有计划、有步骤的理论归纳与重组。其次,在讲授、实践指导、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下,分析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与目标,让基础课充分实现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目标。再次,进行项目课程的系列模块的构建,并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条理化,将课程的相同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整合为系列化,单元化及知识模块等。将建筑美术课程内容进行重租,改革形成以下六个教学模块:

  (1)基础绘画模块、(2)、树木配景模块、(3、)人物车辆模块、(4、)建筑透视模块、(5、)水彩、水粉渲染模块、(6、)设计表现、综合实训周模块。

  3.删除与专业无关的教学环节,形成建筑美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改课题的实践实训中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结构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精心对其内容、实践案例,删除了与建筑类专业课无关的知识内容,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然后,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对建筑美术的实践实训课进行相应的模块化、系统化的改革安排,增加教学案例。在模块化的实训中,强调设计案例化教学,一个内容、一个案例的展开教学。

  从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基础的有步骤系统化的实训,如;树木表现模块实训内容安排为:素描画树、钢笔画树、水彩画树、水粉画树、马克笔画树。这样,通过模块实训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巩固性,渐进性的教学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与实践中得到了实用性、系统的实践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了与专业实用与必不可少的实训环节。如:增加了建筑体块的透视,将静物结构素描渐进更改为建筑块体结构素描,这样有力的改进教学内容直达建筑绘画主题,创新了建筑美术的教育实践内容,形成了与专业基础课衔接关系,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训环节的研究中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定时进行阶段性学生实训成果的展评,对阶段性教学实训的成果进行分析、评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通过讨论与总结经验。不断研究课题的实施进展新情况,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内容的课题改革实施工作步骤。在研究中以实训技能为主体,注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在实训内容中始终以建筑类专业需要为主线,每项实训中都备有教师实训范图,实训的记录与实训成果。做到每课都有实训步骤,实训要求,实训标准,注重层层落实课改的各个环节。将美术课与表现课内容相衔接,技法求统一,形成专业所需的建筑美术与表现的课程体系。

  4.增设课外实训自习环节,补充实训课时

  为了改进学生课内实训课时偏少,难以完成实训作业。课余练习又缺少实训场地的难题,课题组教师为此定期开设实训场所,布置了课佘相应的实训作业,充实训练内容,将课内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并在周末利用闲置的实训场地“画室”定时开放,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让学生有机会将未完成的实操作业再次对准模型写生,这样延期训练时间自修,有效的补充了学生的实训课时,有效的解决学生课后缺少实践场地问题,提高了实训场地“画室”的利用率,发挥学生个性的创意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课内实训作业的巩固与提高。实训成果得到明显提升。在实训课的过程中课题研究教师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环节,做到细心,耐心、关心的教学态度指导学生,提高了学生对实训操作兴趣,达到了教学效果。

  5.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

  通过课改研究与实践,更新了高职建筑美术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环节和目标上较好的解决了美术课与表现课的衔接问题,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教学与专业需求为中心,从教改模块模式中找答案,做到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先理论后实训。

  对理论与实践一一落实。在实训课中注重先有课程范图,后教师演示,再有学生动手的过节,使学生的实训教学环环相扣处处落实。通过对建筑美术项目课程课改,收到了如下成效:(1)、创新与推动了课程向项目课程方向发展的实践之路,使课程更实应高职教育发展;(2),以模块式归纳与整合了教学内容,加深与巩固了所学知识;(3)、衔接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环节;(4)、统一了基础课为专业课需要的思想;(5)、利用了闲置的实训场地,使学生较好的快乐的渡过双休息日并完成了实训作业。

  经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开创了适用高职建筑美术教学新模式,注重了以专业设计项目课需要的教学内容,完成了以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并形成了全课程的项链与体系关系。使项目课程教学体系进入建筑美术教学改革课堂,较好的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从实践性教学中总结了课改的实践经验,为深化下一步的课程改革教育新模式的开发与应用准备理论与实践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职业教育的工项目课程》

  [2]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构想》

  唐星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