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题眼 指导教学

  ——教学《桥》一课有感

  《桥》这一课是现代著名作家谭歌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一场近在咫尺的灾难,一群惊慌失措的人们,一个清瘦却沉稳如山的老人,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搭建起来了一座拯救乡亲们的大爱之桥。每一次读到这篇文章,一读到结尾处我就潸然泪下,选择这样的课文来讲,真是具有挑战性。我一直在想,这么感人的一篇文章,我们课文中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该怎样来讲,让这种感情直进学生的内心。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感情丰富的人啦!在作者、文本之间又多了一个我,我拿什么来感动我的孩子们,我的出现是否让孩子们对本来就很感人的文章又多了一份理性的感动。前几天,我看了几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其实,感动不是老师直接给孩子们的,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震撼。于是,我就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文章,于是我就想让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我的孩子们,于是我就试图解读课题“桥”的情感色彩,想让孩子们在词语的想象中感受洪水的肆虐,感悟老支书的高大、光辉的形象。引入结尾,让出人意料的结尾直入孩子们的心田。

  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同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我先在一个班试讲了这课,在讲课中我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谈到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时我该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余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