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的冬天来了吗?
- 来源:中国汽车界·汽车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团,大众点评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21 10:54
10月长假的最后一天,网爆团购服务网站美团和更老资格的大众点评网合并。第二天上班后,消息才被美团证实。前者由阿里巴巴注资,后者实际上的大股东则是腾讯。
这和年初嘀嘀快的合并的版本几乎相同。这些占据大部分细分市场的“巨头”们,一再上映合并的戏码,清楚地表明,资本的冬天已经到来。即便行业老大们也需要抱团取暖,这符合资本对创业企业的要求——在融资烧尽之前尽快找到盈利路线图,如果不能,不妨放慢烧钱速度,能拖到“春暖花开”最好。
整体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二级市场由牛转熊自然是“冬季”的直接推手,而IPO暂停和美股市场里中概股的受挫则重创了退出预期。市值蒸发的上市公司变成拿不出钱的平台,而募资不顺的机构们则对创业者捂紧了钱袋子。
尽管他们宣称要“打造新的电子商务巨头”,但背靠大树的领先者都撑不住烧钱的速度,到了节制竞争性开支的地步。几乎没有分析师还持相左的观点。
有数据证明这一点。2015年上半年中国新注册企业600万个,与去年全年持平,看似花团锦簇。不过,天使投资、VC、PE一共仅投了不到7000个项目,也就是说,新企业融到资的,两年来仅占不到3%。
汽车后市场已经是死亡圣地
曾几何时,汽车后市场被鼓吹为史无前例的创业机会。光看规模确实巨大:目前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亿,现在每年新增长2000多万辆新车,真没什么行业可以跟这个行业比规模了。
所谓后市场,就是消费者掏钱买了车之后的市场。后市场三大板块,汽车保险、汽车维修保养、二手车和租车。每个细分板块都超过万亿的份额。简称“三个万亿”。创业者们风起云涌,天使播撒甘霖的时候,固然不对创业者们进行产品和商业计划的考察(此时的创业者们除了自己恐怕一无所有)。VC们也只凭一个PPT和一纸计划书,就投了A轮、B轮。如果这时候还没有烧出名堂,再傻的投资人也该醒悟了。
宏观经济减速、股票市场转熊,只是投资人谨慎的外部因素。这两年,投资人都已经对互联网洗车、上门汽修和网上预约代驾等项目敬而远之。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2013年以前投得太多。光是“养护”一项,比较有名的就有e保养、卡拉丁、百车宝、车蚂蚁、车点点、养车点点、洗爱车、博湃养车、车易安……数不胜数。
垂直上门服务在很多投资人看来就是个坑。这个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很多投资人已经在此布局,不会再投。何况,这类服务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大量铺广告、提供大量补贴拉动客单量的阶段。上门服务没办法提高单位服务效率,既没能枪毙传统行业(比如4S店或者快修店),只是抢了点前两者的残羹剩饭,反而把人力淹没在一线城市交通的泥潭里。
至于死的原因么,无非烧着烧着就烧没了。投几百万美元(后期多用人民币)鼓捣起一个网站,服务平台建立起来以后怎么办?如何维护客单量?如何增加用户黏性?网站能给的优惠,到店里都能给,店里还可以给得更多。号称要击败传统服务门店的,其实最后都栽到门店手里。
比起守株待兔的店营模式,上门服务的产能无法提高。提高单价又怕吓跑顾客。服务品质也难提升,最终还是落到补贴大法上。
补贴就是烧钱嘛。反正大家都在烧,快慢而已。想烧出个结果来,无非看能不能大幅增长,原来不打车的客户或者不叫代驾的客户被吸引到这一细分市场中。另外看“烧出来”的流量能否稳得住。没了补贴,客户是否还在呢?这就是创业公司无法止血的原因。
2014年拿到A轮融资的公司有800多家,拿到B轮融资的有两百多家。我们知道的知名创业公司,都是花了大价钱铺广告的。按照如此生猛的烧钱速度,它们当中需要在当年去拿C轮,少数可以挺到今年。然而现实没有那么美好,2014年完成C轮融资的只有82家,2015年还没过完,但拿到C轮的不会超过100家。除非市场情绪出现大的转机,否则意味着90%的创业者将在饥饿中慢慢地熬死。
投资人怎么过冬?
所谓投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使投资、VC(风投)、PE(私募)。它们分别负责企业的三个阶段。前后衔接、依次退出,是非常理想的机制。实际上,它们既没有成熟的交割机制,也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
“天使”通常是个人投资者,以有闲钱有眼光的苏商浙商为多。他们用钱给一个商业点子“点赞”,从启动一个项目到成立一家公司。天使们通常愿意将初始股份转给VC或者直接给PE(看项目的商业成熟度),很少陪跑到底。
而VC一般是企业行为,投资额多为1000万以上,也有几家VC联合投上亿的。和天使们看到个想法就投不同,VC大多看到成熟的盈利模式之后才会介入,如果看不上管理团队,它们压根不会出手,理想的退出则是卖给PE或者直接上市。被大企业兼并也是条不错的路,但如今估值太低,虽然世道不好,但VC都不愿意直接卖掉了事。
不愿意卖,也就不愿意买。大多数2012年以前还活跃的VC,现在都只在意打理“手头的项目”。一方面更深地介入管理,另一方面寻求PE接盘。而“接盘侠”这个名字从迅速变冷的股市中传导至投资圈,成了傻钱的代名词。
PE的理想出路则在于上市,上市才能体面退出并赚到钱。资金实力更强的PE可能通吃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的创业企业。PE也顺带把VC的活儿给干了。甘蔗吃整段,这样才能利润最大化。但随之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凯雷投资携程网和聚众传媒的案例,就是VC和PE不分家的典型。
不管VC还是PE,看到单靠补贴的案例都绕着走。理由是补贴建立起来的壁垒太低。嘀嘀打车是巨头们供养的特例,不足以成为投资界的典范。照着嘀嘀烧钱的速度,很少有投资人能撑得住不肝颤的。说白了,这种企业玩不起。
投资圈中还流传着种种禁忌,譬如穿皮鞋的(互联网高管创业汽车后市场的)不投,这群人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不接地气;穿草鞋的(汽修企业技术人员出身)不投,没有互联网思维,没有管理经验,团队捏不成形;刚毕业或者干脆在校大学生不投,没有特别理由,嘴上毛没长齐,信不着。
就像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当年挑剔马云的长相一样(虽然仅为传闻),估计肠子早就悔青了。莫名其妙的标准,并非透露出投资界在努力筛选项目,而是他们面对长长的死亡名单,也无所是从。
问题是,如今的死亡名单,当初都是投资人慷慨解囊的对象。市面好与不好,死掉其中大部分是应有之义。怎么就慌了手脚呢?投资人的摇摆,反映了面对汽车后市场的纠结,眼瞅着肥肉,吞不进丢不开。总觉得这后面有点什么,藏着毒药或者猎人的枪口之类。却又说不出口。于是百般找借口放缓步伐。
汽车后市场还有希望吗?
周教主有句著名的话,被投资圈大佬们广为传诵——“别想像需求”。当初钱打了水漂,就是因为创业者认为会有一大半消费者会产生需求。而后者则冷颜旁观创业者自己意淫。
投资人还在举互联网预定洗车的例子。客户不会因为你便宜个块八毛,驱车10公里赶来洗车。谁能让消费者省时间、省钱、让其放心不会蒙他,谁就是最牛的创业者。说起来容易,但构造完整的商业模式,或者握有客户需要的所有商务资源,才能满足客户“多快好省”的要求,何其难也。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没有资源的垂直电商、拼缝的团购组织网站以及买车、修车的中介都没戏。怎么没戏?房地产中介不是活得好好的?它们就像雨后的蘑菇,旱一阵子都蔫了,一下雨刷刷又长回来了。
当然,如果汽车后市场的中介有本事,能在客户前往实体店消费之前,就让客户和店老板签个单子。前者不许跑单,后者不许飞单。一句话,不能把自己绕过去。那样的话,后市场的中介大有可为。问题是,还没有后市场中介能做到如此强势。
如果退一步想,把敌人变成朋友甚至老板,会不会好一些。
在政策引导下与汽车厂家结成达成某种协议。利用后者的前端优势,做起O2O快修,则无往而不利。有厂家背书的配件和技术支持,客户也会买账。但是厂家凭什么放着干儿子不管,管你这非亲非故的。这就需要政策的魔力,一旦厂家发现必须放开技术和配件的垄断地位,第一个扑上去的O2O企业,会有好果子吃。
后边依靠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掌握车主的一切用车数据,甚至包括车主的驾驶习惯和消费偏好。问题是,怎么把车主的资料合法共享,同时让保险公司心甘情愿地配合?
保险公司没工夫开分店,但创业团队可以与之谈判。保险公司提供的免费拖车服务,难道是自己亲力亲为吗?还不是依靠合作公司。事在人为,线下的资源可能比线上花钱吆喝半天管用。
汽车后市场的创业潮暂时落潮,并非世界末日。创业者的热情还在,就是投钱的人心有点冷。有人称之为资本的冬天。大势影响投资情绪,但势头起来,又是鸡犬升天。冷热不匀,有可能使创业公司患上感冒。不过,那也比熬不过去挂了强。
本刊记者/黄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