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乐趣

  • 来源:汽车博览
  • 关键字:BMW,SUV,奥迪
  • 发布时间:2016-08-04 11:22

  在企业成立100周年之际,BMW的传统主义者和先锋派之间的斗争加剧了。电动车型在削弱,而M系列的状况良好。这是否意味着“回到未来”?

  在慕尼黑的BMW世界里,一群来自中国的游客正在四处打量。显然,他们关心的重点肯定不是MINI,也不是普通的BMW系列车型--他们在副品牌i和M之前驻足良久。

  在这样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即使是具有强烈自省精神的管理者也会产生一切顺利的错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具有创新精神的i系列项目中投入数十亿欧元后,BMW集团迄今为止每年售出的i3还不超过25000辆。HIS汽车研究所的专家曾经认为这款车在美国市场就能达到6万辆的年销售目标看起来在整个寿命周期中也不可能达到了。至于i8,这辆曾经引起轰动的汽车由于价格高达13万欧元(约合95万元人民币),人们对它的兴趣也不是很大。

  即使不能像M2和M4 GTS这样的车型在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哈拉尔德·克鲁格领导的这家企业也会将i品牌进行下去,纵使他们还没有展开i品牌的大规模车型攻势。他们最早要到2021年才会推出i5,到那时它不仅要面对特斯拉,也要面对奥迪的竞争。由于i5的续航里程低于500公里,它的竞争对手们似乎并未感到压力。

  根据目前的测量方法,下一代5系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版本纯电动续航里程只有30公里,而不是50公里。人们紧张地观察,它将如何实现目标。动力研发部门的负责人马库斯·迪斯曼表现得自然很乐观,但他同时也承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仅内燃机仍然会存在,而且大型的V8甚至V12发动机也不会被取代。他说:“我强烈认为这些发动机还应该长期存在下去,因此我们将继续改进内燃机技术,以便它们更有竞争力。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虽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电动驱动,但仍有足够的爱好者愿意为高性能内燃机买单。”

  可以看出BMW的窘况又一次出现了。董事会前主席诺伯特·莱特霍费尔虽然属于公司内部的传统派,但是却推行了大胆的i项目。相反,作为改革派的克鲁格想要建立比较公开透明的领导风格,交出更多的权利。许多价值观保守的企业管理层似乎感觉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对传统汽车驾驶乐趣的追求似乎又回到了重要的位置。克鲁格现在试图把事情处理得符合所有人的意愿,他将i项目定位成BMW的智慧之源:在该项目内,研究新的服务方式并研发新材料,同时也将人们熟悉的铝、钢和碳纤维在生产中更有效地进行组合,这将有助于将未来的BMW车型设计得更轻、更坚固,同时也为底盘系统的设计人员创造更大的余地。目前,将碳纤维复合材料以低成本生产还存在一些障碍,尽管BMW非常想成为这方面的先锋。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下一代5系中肯定不会使用碳纤维材料。“这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并且也根本不需要使用碳纤维。新的高强度钢材也能达到要求,而价格要便宜不少。”一位高级研发人员这么说。

  可见代号为G20的下一代3系也不会采用这种高技术材料,不过它的重量据说仍然可以降低80公斤。车迷们对2011年就开始生产的F30的后续车型满心期待。在销售统计中,目前销量增长比较明显的是2系(包括两款旅行车)、X1和X4。由于在某些市场得到了政府的财政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的330e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如果到2017年底新一代3系能够如期推出,它将有一款不一般的车型:340i M运动型,功率380马力,定位于340i和M3之间,据称要争取到奔驰AMG C43的顾客,而且它的性格更独特:受到M2成功的鼓舞,现在人们开始筹划这款特点更鲜明的车型。“对M2我们还有许多想法”,来自董事会的信息这么说。也许由于许多有支付能力的顾客还没有为一个电动的新时代做好准备,或者说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没那么强。

  人们还将在2017年底等到一款车内空间更宽敞的M2的派生车型,它的功率更高、驾驶更灵活,而且它还是由后轮驱动的。

  1系并非如此,它仍然以UKL前驱平台为基础,与MINI、2系旅行车相同。这款紧凑级车将于2017年推出,那时它将面临阿尔法·罗密欧的激烈竞争,因为下一代朱丽叶将要采用后轮驱动。

  BMW集团中的传统主义者当然不喜欢这样做。“很可能只有少数1系的驾驶者知道动力究竟存在于前桥还是后桥,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驾驶感觉”,一位工程师激动地说。驱动轴的变化意味着前后配重的重新平衡,在下一代1系中,配重很可能会变成60:40。届时还要考虑动力对转向机的影响,在功率大的车型中扭矩转向只能通过全轮驱动系统加以克服。是否会采用6缸发动机呢?一台横置直列6缸发动机显得太不寻常,因此将由功率为330马力的涡轮增压4缸发动机来完成它的任务。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买主们值得期待的呢?它是一款具有高档汽车特点的紧凑级车,具有人们熟悉的比例--发动机盖长、车尾紧凑、前后悬短,前轮驱动,供应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自2012年底,奔驰的A级车也大致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BMW将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呢?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人们对更好的Z4已经望眼欲穿了。这家巴伐利亚企业到2018年会让双座敞篷跑车爱好者感到高兴,这款同丰田合作研发的跑车提供的乐趣比以前还要大。新一代Z4将从混合材料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也将受到雄心勃勃的日本人的鼓舞。日本品牌在汽车运动狂人丰田章男的带领下,决不愿承认自己在运动车型方面的弱点。GT86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丰田在运动车型方面的决心,尽管目前它的销售成绩只能说一般。

  Z4和它的日本姐妹车型Supra的定位较高,毕竟购买这种车型的人们对使用手中的信用卡也不会过于小心。为了研发这样具有情怀的车型,不仅合作伙伴可以提供帮助,大批量生产的畅销车型也以稳定现金流的方式提供帮助。这其中就包括2系旅行车和多功能旅行车,也有形形色色的SUV。将来同奥迪Q2进行竞争的Urban Cross会进一步充实SUV的产品序列。为了吸引热衷于跨界车的消费者,Urban Cross也以UKL平台为基础。BMW不断地开辟新的车型领域,以便继续为老顾客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可谓用心良苦。

  在基层工作人员中人气很高的董事会主席克鲁格最困难的任务大概是动员传统主义者和先锋派两方进行没有保留的合作。“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有朝一日我们不再谈论‘驾驶乐趣’,而是‘机动性的乐趣’呢?”一位工程师不无困惑地说。不过在BMW世界中流连的中国游客们,仍然在M2前久久不愿离去。

  通过自然吸气发动机,难以实现每公里95克的排放目标

  问:内燃机在BMW公司成立100周年的这个时刻占有什么地位?

  答:内燃发动机依然属于品牌的核心,因为它是BMW集团从事开发时间最长的一个产品。当然,电力驱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过目前仍然看不出电动机在什么时候能够在重要性上超过内燃机,尽管15年后肯定会有很大一部分汽车使用电力。现在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因为对我们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需求是如此旺盛。不过对于动辄数百公里的长途旅行来说,只靠电动机还不够。

  问: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力驱动还不能令人满意吗?

  答:今后几年里,蓄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方面将出现明显的飞跃。大约在今后7年时间里,能量密度能够增加一倍,之后可能进展又会放缓。几年后,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将不再成问题,但是电池过度占用空间的问题依然存在,它对汽车的影响也很大。

  问:回到传统上来,为什么说告别标志性的6缸自吸发动机是正确的,又是不正确的?

  答: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喜欢这台6缸自吸发动机。可是由于我们必须将集团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每公里95克,只能放弃它。不过我们还有增压的6缸发动机。我们不应该抱有幻想:喜欢自吸发动机的人迟早也会发生转变的。

  问:那开发排量小的增压6缸发动机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吗?

  答:如果降低排量但使用6个汽缸,这样的发动机效率大概要降低3%到4%,在动力系统中这已经算很大的数字了。不过我们仍然不能排除这种发动机方案。

  问:这就是说现在的发动机无论如何都要遵循效率第一的原则了?

  答:我们现在大量供应的只有涡轮增压发动机。诚然,效率是居于首位的因素,但是像声音这样的体验也很重要,我们可不想生产没有性格的汽车。

  问:将来BMW要对内燃机做出哪些改进?哪些技术看起来比较现实?

  答:每公里排放75克二氧化碳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也将在效率方面作出进一步努力,其中包括可能要采用一个48伏电压的电力系统,以便与电力驱动更好地结合。内燃机本身也有很大的潜力,例如采用一个较小但是压力较高的喷射装置肯定还能实现更高的目标。目前的冷却系统已很复杂而昂贵,因此不能期待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增压器安装在汽缸座之间的V型发动机也是一样,将来这种结构也不会改变,因为增压器太大了。

  问:内燃机能提高多少效率?

  答:10年内应该能提高10%,特别是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现在的效率已经很高,而汽油发动机也在向柴油机靠近。

  对BMW城市交通开发中心负责人卡尔·弗里德里希·埃克哈特提出的四个问题

  问:BMW集团为何设立城市交通开发中心?

  答:城市交通越来越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在废气排放和保持交通畅通方面遇到了挑战。

  问:你领导的部门具体做些什么?

  答:我们同各个城市进行交流和探讨,试图了解他们的需求。我们抛弃了“不使用汽车”这样的消极口号,而是为改善城市的生活质量而工作。

  问:你们的愿景是什么?

  答:我们推广新的服务:我们提供咨询,为车辆共享提供支持,为扩充充电桩这样的基础设施提供建议并协助制定融资方案。我们不想突出具体技术,而是突出社会效益。我们的重点城市是柏林、汉堡和慕尼黑,当然也为外国城市提供服务。

  问:各城市准备合作吗?

  答:我们在与城市管理者的探讨中注意到,各城市往往并不掌握所有相关信息,什么技术何时能够应用以及这些技术能够带来什么效果。例如一些城市担心无人驾驶汽车在驾驶员离开的情况下,汽车自己找不到停车位,这就会影响到交通。而接入到互联网的汽车恰好就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情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