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方面认识结肠息肉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结肠息肉
  • 发布时间:2016-11-03 14:47

  经常在临床上做结肠镜,发现直肠、结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有些患者发现结肠息肉后心事重重,到处求医问药,寻求有无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有的患者发现结肠息肉,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结肠息肉的产生是多因素的,有的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有的可能与慢性结肠炎症有关,有的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的与目前的检查器械有关。由于内镜设备的更新、内镜医生操作技能的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的提高,结肠息肉的发现率确实有明显提高。

  对结肠息肉感到恐慌的患者,是因为知道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把息肉看成即将发生的结肠癌,所以惶惶不可终日。其实,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而且发现结肠息肉,内镜可以切除或灼除治疗,本身就是避免其发生癌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至于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根除息肉的治疗,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结肠直肠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来认识:

  1.直肠、结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结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之分。有的有蒂,似乎葡萄一样,或像草莓一样;有的无蒂;有的匍匐在结肠黏膜表面;有的单发,有的多发。

  2.息肉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肠息肉病、癌性息肉等。

  3.炎性息肉是指肠道慢性炎症所致的息肉,如常见的如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菌痢、肠道寄生虫病等,是肠道慢性炎症的一种黏膜改变。

  4.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小孩,常是潴留性息肉,临床可以表现为便血,也常由此而被发现。

  5.增生性息肉常在直肠区域发现,多半很小,直径0.1~0.3厘米,扁平,呈白色,常多发,这些息肉癌变率很低,无需担忧,但是病理学性质需要多部位活检才能确定。有些息肉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类癌等。发现这些息肉,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或灼除的方法消融或根除。

  6.炎症性息肉,除了内镜治疗局部息肉以外,还需用药物积极控制肠黏膜炎症。

  7.错构瘤性息肉,多见于息肉黑斑综合征,也称P-J综合征,属于非腺瘤性息肉,但有一定的癌变率。这部分患者,常在口唇、手掌、手指、脚趾皮肤上有黑斑,偶尔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有结肠息肉,可定期在肠镜下切除。

  8.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这种息肉需要密切关注和积极治疗,因为该类型息肉有癌变的风险,癌变风险较高,首选内镜切除治疗。

  9.如果同时发现多个腺瘤,不可能每一个都去做病理活检,建议分次内镜切除治疗。尤其是直径大于1.0厘米、病理提示有绒毛状结构的管状腺瘤,以及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改变的腺瘤,是高危险性息肉,因其癌变风险高,需要及时处理,并定期复查监测。

  10.结肠息肉病,是指结肠息肉多发,高达50个,甚至密布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息肉100个以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癌变率是100%,有医生甚至认为最好采用全结肠切除的方式预防今后的癌变。有些结肠息肉病的患者息肉又多又大,不可能一次内镜完全切除,需要分次治疗,这样便于术后的肠黏膜修复,并降低内镜切除的并发症发生。医生每次可能切除十余个,需要分时间多次切除息肉。由于内镜切除,可以保留结肠,也就保留了结肠的生理功能,不至于像全结肠切除一样,以去掉一个器官的方式,来规避结肠癌的发生。

  虽然全结肠切除可以避免结肠息肉癌变,可是一个人没有了全结肠,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会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可能就会受很大影响,所以并不提倡采用切除全结肠来治疗结肠息肉病以预防息肉癌变的发生。至于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需要专科医生全面评估,医患共同商榷治疗方式的利害得失,来最后确定。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常玉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