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说二芪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补中益气,黄芪,红芪
  • 发布时间:2016-11-03 15:01

  二芪,即黄芪和红芪,两者性味功用相似,临床常相辅相成,互相增强作用,故称“二芪”。但两者科别不一,故临床应用还是有些许区别。

  黄芪,又名黄耆、北芪。中医认为,黄芪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本草纲目》曰:“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之。”黄芪为临床重要的补气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补虚,小儿百病”。《别录》言其“补丈夫虚损,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言其“助气长筋骨,长肉补血”。《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劳倦内伤、脾虚泄泻、脏器下垂、气虚血脱、妇女崩漏等,皆可用之。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富含的糖类、胆碱、叶酸、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黄芪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对正常心脏有良好的加强收缩效果,对中毒或陷于疲劳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

  我国中药专家在研究中发现,黄芪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临床用量小时为升血压,重用黄芪则能降血压。因此,治疗高血压时,黄芪用量必须在30克以上,气虚兼血淤证患者还可适当加量。

  此外,黄芪有持续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疗效,当代著名中医岳美中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古方新用,另创一方“复方黄芪粥”,用于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收效颇为显著。

  红芪,又名岩黄芪、黑芪。中医认为,红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适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药理研究表明,红芪富含红芪多糖、人体外源性氨基酸、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能明显诱导多种免疫因子的生成,提高人体免疫力。

  由此可知,黄芪和红芪功用相同,但两者来源、外观、产地等均有差异。因有以上不同,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作为2种药材,即黄芪、红芪,并将它们分别收载。历史上红芪也曾作为黄芪的另一种商品规格,混同使用。但因红芪产地局限,产量相对较少,因而价格昂贵,临床使用没有黄芪普遍。红芪作为黄芪的优良品种,随着人们进补热的到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现介绍2则粥疗方,供选用:

  黄芪粥 黄芪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黄芪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健脾补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适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不固、汗出异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红芪粥 红芪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将红芪择净,水煎取汁,共煎2次,2液合并,分为2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可益气健脾、补肺固卫。适用于表虚自汗、体虚易感等。

  湖北远安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献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