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餐后血糖,要“高”不成“低”不就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血糖,糖友
  • 发布时间:2016-11-03 14:48

  监测血糖,已经融入了糖友的生活。无论在家还是来医院就诊,早餐前的空腹血糖是糖友必查项目。但是餐后2小时血糖,似乎没有引起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是进餐后从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后的血糖值,也是血糖监测的必备项目。这个血糖值大于7.8mmol/ L,即为餐后高血糖。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容易出现餐后高血糖,这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上海地区的糖尿病调研显示,在高血糖人群中,88%的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而在西方人群,这个比例仅为57%。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餐后血糖老控制不好?这样下去危害大吗?如何才能控制好,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呢?

  餐后高血糖原因多

  餐后高血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进餐后胰岛功能缺陷,分泌胰岛素不足。

  ◎机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减弱。

  ◎消化、吸收加快,血糖急剧升高。

  ◎进餐量增加,摄入升糖太快的食物如粥类等。

  ◎其他。如餐后某些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肝脏里储存的葡萄糖不听指挥,跑到血液里。

  餐后高血糖危害大

  餐后高血糖,不仅仅是血糖急剧升高,还带来血糖的波动,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加重胰岛素分泌障碍。

  其次是遍布全身的血管受伤。无论是分布于眼底、肾脏的微血管,还是来自心脏和大脑的大血管,餐后高血糖及随之而来的血糖波动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形成血栓,引起相关器官缺血缺氧,导致视网膜病变、冠心病、脑梗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另外,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还会影响老年人整体认知,导致执行和注意力障碍。

  控制标准因人而异

  那么,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最合适呢?这要因人而异,结合病情和社会因素,在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基础上,逐渐平稳安全地使血糖达标。

  一般而言,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7~12mmol/L即可,年龄大或低血糖风险高、预期寿命短或医疗条件差或独居者,餐后2小时血糖不宜低于10mmol/L;而病程较短、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其他严重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制在7.8mmol/L以下。

  3招让血糖不“高”不“低”

  面对“万恶的”餐后高血糖,糖友要避免高血糖,但又不能出现低血糖,即让血糖“高”不成“低”不就,不出现剧烈波动,这样才能让整体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有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血压和血脂的控制也有益处。如何做到呢?方法不外乎饮食、运动和药物。

  ◎饮食:首先应在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定时定量。在种类选择上,宜选择升糖能力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饮食;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以食用非发酵面、半发酵面的主食为主,粥类少食为宜;食用根块类食物如土豆,应选择炒食方法,避免蒸或制成泥。如出现餐后高血糖、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将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10点进食。

  ◎运动:应该安排在餐后半小时进行,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如血糖<5mmol/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

  ◎药物:可选择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药物,如口服类的阿卡波糖、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等,注射类的有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艾塞那肽。

  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胡爱民 徐乃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