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保有助产业复苏 显著临床疗效“受宠”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新医保,临床疗效
  • 发布时间:2017-03-06 13:57

  2017年2月23日,人社部印发通知,正式公布《2017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医保目录的历史可追溯于上世纪末,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医保目录》的纳入条件、范围、原则等,提出医保目录原则上每2年调整一次,新药增补工作每年进行一次。2000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医保药物分为甲、乙两类。乙类较甲类价格更高、报销比例更高、报销方法及调整原则更灵活(见表1)。

  2009年以来,我国的医保目录已经6年未更新,相对于海外1-6个月的调整周期来看,速度明显偏慢,无法及时跟进疾病谱变化与制药创新带来的用药需求。此次医保目录的更新将为国内优质制药企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根据本次医保目录调整要求,各省(区、市)应于2017年7月31日前发布本地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的数量(含调入、调出、调整限定支付范围)不得超过国家乙类药品数量的15%。各统筹地区应在本省(区、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发布后1个月内执行新版药品目录,并按照有关规定更新纳入基金支付范围的医院制剂清单。

  我们预计全国各省市将于2017年9月之前陆续切换新医保目录,新目录对药品销售的影响将于2017年4季度全面体现。

  入围目录意味放量契机

  品种进入医保目录意味着更大的患者消费意愿,因此,进入医保目录对品种销售额的带动效应显著十分显著。

  我们统计了2009年新调入医保目录品种中142个品种的PDB样本医院销售情况,2010-2014年新进2009年医保目录品种的PDB样本医院销售额增速远高于全药品PDB样本医院的销售额。

  我们按照“2014年PDB样本医院销售过亿”和“2009-2014年CAGR>20%”两个标准梳理出37个新进2009版医保目录的品种,发现通过医保目录放量的品种具备如下特点:

  品种的产品属性:37个品种中,8个为神经系统用药、5个为心血管用药、4个抗感染用药和3个为抗肿瘤用药,均为大病领域;

  品种格局:大部分品种竞争格局良好,37个品种中有12个产品独家,厂商数≤5家的品种有26个,占比约70%;

  厂家的营销推广能力:大部分通过医保目录放量的品种的市占率前三的生产企业中均存在营销推广能力强的药企,部分品种2010-2014年市占率格局变化较大,可见进入医保目录后,药企的营销推广能力为产品放量的关键。

  产业格局分化进一步加速

  过去,医保目录通常是5年调整一次,09版医保目录则由于推动城乡结合等原因7年未调整,为新药的放量竖立起无形壁垒。

  此次医保目录确定了谈判机制,谈判品种多为重特大疾病用药及价格贵、疗效好的创新药。过去医保目录隔几年调整一次,现在可通过逐一谈判、逐一进入目录的方式有序滚动调整,为创新药的放量提供了契机。

  我们梳理了本次医保目录调整中调入、调出和受限的品种,发现以下趋势:鼓励儿童药。合计约有40余个儿童药品种新进入医保。

  从细分领域来看,心血管系统(尤其是高血压复方制剂)、抗肿瘤领域、糖尿病领域(尤其是糖尿病)、抗病毒领域纳入品种较多。

  限制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合计20余个品种中药注射剂增加了使用限制,如三七皂苷类注射制剂仅限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参芪扶正增加了适应症限制。

  大部分中药注射剂将退出基层市场。部分用量大、或存在一定程度滥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增加限制条件。

  我们认为,相对09版目录来说,本次医保目录对临床需求较高的儿童药、重大疾病领域药品给予了一定倾斜;对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以及部分用量大、或存在一定程度滥用的品种使用范围增加了限制条件,体现出“结构性控费”与引导产业发展的特点。看好临床价值高的治疗性用药品种。

  重点关注后续医保支付标准、谈判目录、各省增补本次医保目录调整的文件中提到各地区要按通用名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工作,我们认为后续医保支付方式相关政策将对品种定价产生较大影响,值得关注。

  此次医保目录调整将引入了45个拟谈判药品,部分临床价值高但价格较为昂贵的药品有望通过谈判适当降低价格后再纳入目录范围。

  要求各省7月31日之前出台各省的增补目录,部分未进入全国医保的品种后续进入增补的情况值得关注。

  西南证券 朱国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