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的秘密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宗交易,秘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16 13:07
大小非就像笼中的困兽,一旦身上的锁链解开,就迫不及待地夺命而逃。二级市场无法满足他们的减持欲望,大宗交易平台则提供了更为快捷的套现通道。
投资者每天盯盘看软件中是否有大单卖出的时候,是否想到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的股票正滚滚而来,冲击市场?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通过统计2009年至今的大宗交易,努力揭开大宗交易背后的秘密。
如今,大宗交易已经成为大小非的减持平台,交易金额越来越高,2009年只有642亿元,2010年达到891亿元,同比增加39%。今年预计将达到1344亿元,同比增加51%。
众多为大宗交易服务的券商席位应运而生,国泰君安总部卖出次数最多,参与频率达到两天一次;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卖出金额最大,占全部交易额的8%。
中小板、创业板折价交易已成常态,溢价如凤毛麟角。更值得引起投资者警觉的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发生大宗交易的第二个交易日,股价下跌几率高达82%,平均跌幅为3%。
2011年交易额将超千亿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大小非正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暗中从资本市场抽血。
管理层设置大宗交易平台的本意是买卖双方商定好数量、价格,通过交易所的通道进行股权转让,但现在已经变成大小非减持的桥梁。往往交易后几天,上市公司就发出股东减持公告,减持通道正是大宗交易。
2008年4月,管理层为了规范解禁股东在二级市场的减持行为,规定“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此举是为了给大小非加一个“紧箍咒”,但市场中有声音猜测大宗交易将成为“大小非减持市场”。三年后的今天,这种猜测正在变成现实。
大宗交易“桥梁”上,大小非的流量迅猛增加。
随着存量限售股陆续解禁,每月只能在二级市场卖出1%的约束迫使卖方在市场中四处寻觅买方。
有需求就有服务,网上、手机短信中经常有收购大小非解禁股的消息,商量好数量、价格后,大小非将这些股票在大宗交易平台转手,收购方折价收购,再从二级市场卖出盈利。
2009年,全年大宗交易成交额只有642亿元,2010年时增加了39%达到891亿元。
今年,大宗交易市场更加火热。
截至5月6日,已经成交476亿元,按照时间进度推算,假设后续8个月仍旧维持前4个月的水平,全年成交额将达到1344亿元,同比2010年将达到51%的增幅。
按照单个月度比较,2009年1月还只有18亿元,今年3月却达到了143亿元,到了5月份,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2009年1、2月之和。
从大宗交易额与二级市场交易额的对比数据来看,今年这个比例在快速上升。2010年前10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2‰以下,从11月开始,逐渐上升到2‰以上,今年5月份,直线拉高,迅速达到9‰。未来几个月,随着去年下半年上市的大批中小板、创业板公司限售股解禁,大宗交易只会更加火爆。
持股5%的股东减持后,要发布减持公告。中小板、创业板总股本较小,发起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他们减持后要发布公告,成为研究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的最好样本。如天龙光电、华谊兄弟、精诚铜业、国统股份等公司在大宗交易后都有发布。每一个公告,都在佐证大宗交易平台性质的演变。
今年以来,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中,天龙光电减持额最大、最频繁,也最有代表性。
天龙光电在今年的21个交易日中有大宗交易,合计交易股票5565万股、16.99亿元,从公告可看出,其中3000万股是原发股东在减持。
2011年12月27日,天龙光电限售股解禁第一个交易日,发起股东汤国强就从大宗交易中减持。加上今年1月5日的减持,两次卖出额占总股本的1.95%,超过了1%的要求,这正是其借道大宗交易的主要原因。
但这仅仅是开始。
后续天龙光电发布的公告,几乎成了减持的通知单。今年1月7日~4月2日,14个公告中有一半都是减持公告,毫无例外都选择大宗交易平台卖出。
卖出意愿非常强烈,卖出时间非常紧迫。
汤国强有1450万股作为抵押为一些公司贷款提供担保,3月14日质押解除后,时隔一天,在3月17日便迫不及待卖出。
截至3月30日,其所持3000万股全部卖光。如果在二级市场卖出,按照每月1%即200万股的比例,这些股票需要15个月才能全部卖出。大宗交易中只用了3个月,还包括他等待解除质押的时间,否则会更早脱身。
沪深席位交易活跃
无利不起早,过手三分肥。
大宗交易只是个桥梁,买卖双方还必须通过券商的席位达成交易。
上海、深圳两地因为有沪深交易所,金融机构众多,占尽地利人和,大宗交易平台中最活跃的券商席位就集中在这里。
2009年以来,国泰君安总部卖出次数最多,达300次、74亿元,占全部交易次数的1/20。每20次交易就有1次是国泰君安总部参与,可见这家机构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想必有众多业务人员在国泰君安总部从事大小非买卖双方的接洽业务,且成功率颇高。
近两年中,其参与频次几乎是两天一次,即每两天就能成交一单。买家有时通过该席位买入,有时也通过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中信建投北京市安立路及三里河路营业部买入。
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在大宗交易平台卖出的金额最大,达161亿元,占全部交易额的8%。买卖双方都通过该席位交易,所涉及股票也是清一色的沪市大盘蓝筹股。如5月3日,建设银行交易22亿元,农业银行交易14.55亿元,工商银行交易30亿元。
平安证券深圳福华路营业部是另一个买卖双方共聚的大本营,共有223次交易,其中海螺水泥占据绝大部分,有173次交易。减持海螺水泥的股东中,平安信托数量最多,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席位上减持。
有些买方今天通过大宗交易购得股票,明天就在二级市场卖出。结合交易所龙虎榜席位,能够发现它们的踪迹。
3月8日,平安证券上海常熟路营业部购得精诚铜业,成本是3300万元,同时还从二级市场买入相同金额的股票,次日卖出3939万元,后续股价继续涨停,还有盈利脱身的机会。
申银万国上海飞虹路营业部3月23日买入御银股份,成本6266万元,次日股价开盘后即跌,连续5天的下跌之路从此开始,这家主力急忙卖出仓位的90%,可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海通证券北京中关村南大街营业部的运气比申万上海飞虹路要好,4月28日买入实达集团6144万元,次日股价涨停,其卖出了1/4的仓位。
7成交易折价逾5%
低吸高抛,盈利为上。
大小非急于卖出解禁股,收购方有钱就不愁买不到股票,大宗交易于是成了买方市场。《投资者报》统计的大宗交易数据也显示,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折价交易已成常态。
交易规则规定大宗交易价格在当天涨跌幅范围内即可。相对于当天收盘价,实际成交价格绝大多数都处于折价状态,溢价者凤毛麟角。今年2月、3月份,152次交易全部为折价;4月、5月总计61次交易中,除了两次是溢价外,其余全部折价。
今年以来,相对当天收盘价,7成以上大宗交易价格折价都在5%以上,平均为7%。其中2月24日东晶电子折价最高,达18.16%,按交易所规定其价格在16.34元至19.98元之间,当天收盘价为19.98元,实际成交价为16.35元,相当于在跌停价格买入。幸运的是,买入当天股价牢牢封住涨停,次日股价再度涨停,等于两天就赚了3个涨停板。
次日股价普遍下跌
“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拿走真金白银,券商获得交易佣金,买方折价收购后从二级市场卖出,最后接盘的却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前一天收盘价是第二天最重要参考价格,买入方的价格低于前收盘价,如果市场不出意外,即使是平开,收购者在二级市场迅速卖出也能盈利,所有中小板、创业板大宗交易今年以来平均折价7%,如果平盘卖出,一天盈利7%,收益率也非常可观。
二级市场投资者是最后接棒人。
今年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当天有大宗交易,次日股价下跌的概率是82%,平均跌幅达3%。
截至5月6日,中小板、创业板共有303次大宗交易,次日股价涨幅超过2%的只有27次,跌幅超过2%的有121次,股价下跌比率远远大于上涨比率。这是由于买方折价得到股票后,急于卖出,市场上资金不变,股票数量增加,股价自然下跌。这其实就是大小非变相从二级市场抽血。
劲嘉股份1月14日有一笔大宗交易,价格为11.3元,比市价低0.6元,次日股价高开没多久迅速下跌,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幅分别是7.82%、3.65%。其大宗交易量虽然只有500万股,相对于上亿股的交易只是一小部分,但就这么一点股票涌入市场,也会从资金层面、心理层面上影响股价。同行业个股在当时并没有明显异动,可见劲嘉股份连续两天下跌主要由借道大宗交易进入二级市场的股票冲击造成。
……
投资者每天盯盘看软件中是否有大单卖出的时候,是否想到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的股票正滚滚而来,冲击市场?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通过统计2009年至今的大宗交易,努力揭开大宗交易背后的秘密。
如今,大宗交易已经成为大小非的减持平台,交易金额越来越高,2009年只有642亿元,2010年达到891亿元,同比增加39%。今年预计将达到1344亿元,同比增加51%。
众多为大宗交易服务的券商席位应运而生,国泰君安总部卖出次数最多,参与频率达到两天一次;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卖出金额最大,占全部交易额的8%。
中小板、创业板折价交易已成常态,溢价如凤毛麟角。更值得引起投资者警觉的是,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发生大宗交易的第二个交易日,股价下跌几率高达82%,平均跌幅为3%。
2011年交易额将超千亿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大小非正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暗中从资本市场抽血。
管理层设置大宗交易平台的本意是买卖双方商定好数量、价格,通过交易所的通道进行股权转让,但现在已经变成大小非减持的桥梁。往往交易后几天,上市公司就发出股东减持公告,减持通道正是大宗交易。
2008年4月,管理层为了规范解禁股东在二级市场的减持行为,规定“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此举是为了给大小非加一个“紧箍咒”,但市场中有声音猜测大宗交易将成为“大小非减持市场”。三年后的今天,这种猜测正在变成现实。
大宗交易“桥梁”上,大小非的流量迅猛增加。
随着存量限售股陆续解禁,每月只能在二级市场卖出1%的约束迫使卖方在市场中四处寻觅买方。
有需求就有服务,网上、手机短信中经常有收购大小非解禁股的消息,商量好数量、价格后,大小非将这些股票在大宗交易平台转手,收购方折价收购,再从二级市场卖出盈利。
2009年,全年大宗交易成交额只有642亿元,2010年时增加了39%达到891亿元。
今年,大宗交易市场更加火热。
截至5月6日,已经成交476亿元,按照时间进度推算,假设后续8个月仍旧维持前4个月的水平,全年成交额将达到1344亿元,同比2010年将达到51%的增幅。
按照单个月度比较,2009年1月还只有18亿元,今年3月却达到了143亿元,到了5月份,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2009年1、2月之和。
从大宗交易额与二级市场交易额的对比数据来看,今年这个比例在快速上升。2010年前10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2‰以下,从11月开始,逐渐上升到2‰以上,今年5月份,直线拉高,迅速达到9‰。未来几个月,随着去年下半年上市的大批中小板、创业板公司限售股解禁,大宗交易只会更加火爆。
持股5%的股东减持后,要发布减持公告。中小板、创业板总股本较小,发起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他们减持后要发布公告,成为研究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过桥减持的最好样本。如天龙光电、华谊兄弟、精诚铜业、国统股份等公司在大宗交易后都有发布。每一个公告,都在佐证大宗交易平台性质的演变。
今年以来,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中,天龙光电减持额最大、最频繁,也最有代表性。
天龙光电在今年的21个交易日中有大宗交易,合计交易股票5565万股、16.99亿元,从公告可看出,其中3000万股是原发股东在减持。
2011年12月27日,天龙光电限售股解禁第一个交易日,发起股东汤国强就从大宗交易中减持。加上今年1月5日的减持,两次卖出额占总股本的1.95%,超过了1%的要求,这正是其借道大宗交易的主要原因。
但这仅仅是开始。
后续天龙光电发布的公告,几乎成了减持的通知单。今年1月7日~4月2日,14个公告中有一半都是减持公告,毫无例外都选择大宗交易平台卖出。
卖出意愿非常强烈,卖出时间非常紧迫。
汤国强有1450万股作为抵押为一些公司贷款提供担保,3月14日质押解除后,时隔一天,在3月17日便迫不及待卖出。
截至3月30日,其所持3000万股全部卖光。如果在二级市场卖出,按照每月1%即200万股的比例,这些股票需要15个月才能全部卖出。大宗交易中只用了3个月,还包括他等待解除质押的时间,否则会更早脱身。
沪深席位交易活跃
无利不起早,过手三分肥。
大宗交易只是个桥梁,买卖双方还必须通过券商的席位达成交易。
上海、深圳两地因为有沪深交易所,金融机构众多,占尽地利人和,大宗交易平台中最活跃的券商席位就集中在这里。
2009年以来,国泰君安总部卖出次数最多,达300次、74亿元,占全部交易次数的1/20。每20次交易就有1次是国泰君安总部参与,可见这家机构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想必有众多业务人员在国泰君安总部从事大小非买卖双方的接洽业务,且成功率颇高。
近两年中,其参与频次几乎是两天一次,即每两天就能成交一单。买家有时通过该席位买入,有时也通过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中信建投北京市安立路及三里河路营业部买入。
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在大宗交易平台卖出的金额最大,达161亿元,占全部交易额的8%。买卖双方都通过该席位交易,所涉及股票也是清一色的沪市大盘蓝筹股。如5月3日,建设银行交易22亿元,农业银行交易14.55亿元,工商银行交易30亿元。
平安证券深圳福华路营业部是另一个买卖双方共聚的大本营,共有223次交易,其中海螺水泥占据绝大部分,有173次交易。减持海螺水泥的股东中,平安信托数量最多,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席位上减持。
有些买方今天通过大宗交易购得股票,明天就在二级市场卖出。结合交易所龙虎榜席位,能够发现它们的踪迹。
3月8日,平安证券上海常熟路营业部购得精诚铜业,成本是3300万元,同时还从二级市场买入相同金额的股票,次日卖出3939万元,后续股价继续涨停,还有盈利脱身的机会。
申银万国上海飞虹路营业部3月23日买入御银股份,成本6266万元,次日股价开盘后即跌,连续5天的下跌之路从此开始,这家主力急忙卖出仓位的90%,可谓“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海通证券北京中关村南大街营业部的运气比申万上海飞虹路要好,4月28日买入实达集团6144万元,次日股价涨停,其卖出了1/4的仓位。
7成交易折价逾5%
低吸高抛,盈利为上。
大小非急于卖出解禁股,收购方有钱就不愁买不到股票,大宗交易于是成了买方市场。《投资者报》统计的大宗交易数据也显示,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折价交易已成常态。
交易规则规定大宗交易价格在当天涨跌幅范围内即可。相对于当天收盘价,实际成交价格绝大多数都处于折价状态,溢价者凤毛麟角。今年2月、3月份,152次交易全部为折价;4月、5月总计61次交易中,除了两次是溢价外,其余全部折价。
今年以来,相对当天收盘价,7成以上大宗交易价格折价都在5%以上,平均为7%。其中2月24日东晶电子折价最高,达18.16%,按交易所规定其价格在16.34元至19.98元之间,当天收盘价为19.98元,实际成交价为16.35元,相当于在跌停价格买入。幸运的是,买入当天股价牢牢封住涨停,次日股价再度涨停,等于两天就赚了3个涨停板。
次日股价普遍下跌
“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拿走真金白银,券商获得交易佣金,买方折价收购后从二级市场卖出,最后接盘的却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前一天收盘价是第二天最重要参考价格,买入方的价格低于前收盘价,如果市场不出意外,即使是平开,收购者在二级市场迅速卖出也能盈利,所有中小板、创业板大宗交易今年以来平均折价7%,如果平盘卖出,一天盈利7%,收益率也非常可观。
二级市场投资者是最后接棒人。
今年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当天有大宗交易,次日股价下跌的概率是82%,平均跌幅达3%。
截至5月6日,中小板、创业板共有303次大宗交易,次日股价涨幅超过2%的只有27次,跌幅超过2%的有121次,股价下跌比率远远大于上涨比率。这是由于买方折价得到股票后,急于卖出,市场上资金不变,股票数量增加,股价自然下跌。这其实就是大小非变相从二级市场抽血。
劲嘉股份1月14日有一笔大宗交易,价格为11.3元,比市价低0.6元,次日股价高开没多久迅速下跌,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幅分别是7.82%、3.65%。其大宗交易量虽然只有500万股,相对于上亿股的交易只是一小部分,但就这么一点股票涌入市场,也会从资金层面、心理层面上影响股价。同行业个股在当时并没有明显异动,可见劲嘉股份连续两天下跌主要由借道大宗交易进入二级市场的股票冲击造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