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银华十年,折射基金业跌宕起伏历史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王立新,银华,基金业,历史
  • 发布时间:2011-05-16 13:25
  第一次见到王立新,是三四年前银华基金公司主办的一次大型投资策略报告会上。他一人站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宴会厅的门口,礼貌、安静的和陆续进入的来宾逐一交换名片。换完之后才知道,“哦,原来他是银华的总经理。”平和、随和--是对他的第一感觉。之后才知道,这也是银华员工对他的评价。

  王立新认同此评价,但他也向记者强调,凡事都有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与原则相悖时,他不会纵容。

  2011年5月上旬,在北京东方广场银华基金的办公室再会王立新,此时,距银华基金5月28日的十周岁生日仅20天之遥。

  与众多基金公司总经理出自金融、经济系不同的是,身为经济学博士的王立新,更早期还学过哲学专业。这或许是赋予他和别人不一样“头脑”的一大原因。如,在最近一封写给基金经理的邮件中,王立新问:怎么认识中国股市运行规律?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是做什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现在的工作如何与人生规划结合?

  他想和员工探讨的,不仅仅是他们所从事、所奉为衣食父母的职业,还有更深刻的思想话题,涉及人生观,也有价值观。

  在总经理的圈子里,王立新属于低调者。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最早一批介入中国基金业萌芽的人,进入基金业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参与南方基金的筹备,起草了中国第一只封闭式基金的相关文件。

  他从工行总行,到南方证券基金部,再到南方基金市场拓展部任总监;后至银华基金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代理总经理、总经理。他自认自己是幸运的,赶上了所处的几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期。

  从家庭的角度看王立新,他属于“顾家”型男人。2002年离开起步更早、资产管理规模很大的南方基金,加盟还只有一只封闭式基金的银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在北京。在他心里,家庭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而言,可能比事业更重要一些。

  但这与倾力和团队共同将银华打造成“在中国基金行业能占据一席之地,最终成为一个受大家尊敬的公司”并不相悖。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银华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为704.26亿份,总资产净值855.46亿元,行业排名第8,持续5年保持在行业前十队列之中。在2010年底获得社保基金管理资格后,银华成为一家全牌照基金公司。

  历经基金业跌宕起伏

  十年前“呱呱落地”之际,银华有些生不逢时。

  基金业界常将1998年前后第一批拿到牌照的10家基金公司称为“老十家”;第二批成立的公司则是因清理以前不规范的基金(如投到实业项目、房地产的基金)而来。谁清理,就给谁一张基金牌照。

  银华属于第二批公司。同批还有易方达、宝盈、融通、长城、中融(现国投瑞银)。除国投瑞银成立于2002年外,其他5家都在2001年设立。

  2001年5月28日,银华拿到批文,正式成立。办公地和注册地均在深圳。但银华设立时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银华清理四川国债基金,清完规模有5个亿,资产转过来时主要是股票,那会儿股市已开始见顶。这对后来银华的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天华的扩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基金天华扩募承销商为湘财证券,托管行是农行。“尽管中间有很多波折,有点生不逢时,但天华还是成功募集了25亿元,公司终于成立了。但成立后,银华又遇上了一个更大的挑战。”从2002年开始,根据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封闭式基金不再允许发行,公募基金行业开始集体转向开放式基金。

  “我2002年9月从南方来到银华,主要的工作就是发开放式基金。因为我在南方,就是负责开放式基金。”对银华发行的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王立新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刻。

  银华优势的发行时间只有20天,发行非常困难。“老百姓还不太认识基金,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跑机构客户,最后还算不错,发了16.8亿元。这时候,公司规模加起来40亿元,初步能解决生存问题。”但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因股票市场持续向下,2003年一年,银华未发新基金。

  谈起不发的原因,王立新坚持原则的韧劲儿,无形中流露出来。

  “我们当时想,股市不好,要开发适合投资者需求、风险较低的基金。于是就开始研究保本基金。但那会儿还没保本基金,要冠上此名不容易。我们2003年一直坚持在跑审批,终于报批成功。2004年2月,银华保本增值基金正式获批发行。”坚持、坚守的力量,让之后银华保本的发行状况,出人意料。

  “前面大家几乎一直是发股票基金,保本顺应了投资者需求。我记得才发行了9天,就达到募集上限--60个亿。最后一天,还记得是到建行个金部会议室,他们的系统很先进,能随时看到规模变化,我们坐在屏幕前,看着动态的数字显示,很激动。”发行完成后,银华正式进入百亿规模基金公司俱乐部,从此解决了生存问题。

  投资经验稍长些的股票投资者、基金持有人都不会忘记2007年,股指遥上6000点,全民炒股、炒基热浪此起彼伏,新基金发行动辄就能募集到数百亿元的狂热。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众多基金公司规模迅速膨胀的大牛市,银华与之失之交臂。

  “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股东之一--南方证券破产,证监会2007年规定,股权处置尚未完成停发新产品。”不过,通过拆分、持续营销,银华资产管理规模在最高点时仍突破了千亿。

  调整人才储备贯穿始终

  对银华来说,2007年是个重要年份,当年公司总部从深圳搬至北京。

  “之前京、深两地办公持续了差不多两年,成本高。时间越长,解决成本就越高,所以我下决心从深圳搬到北京。部分人员流失的情况发生了,好在投研人员流失不多。现在看来,在北京办公是明智的。”也正是从2007年开始,王立新和他的团队开始关注,如何能将一家基金公司做成百年老店?做成优秀的公司?

  王立新坦率的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对上述问题已有一些认识,但还没确定。可从那时起,他们已清楚意识到,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是有一个优秀的投研团队。因此,尽管2008年股票市场迅猛下跌,他们却在市场最低时,开始招聘人才。

  “感觉以往的投研队伍过于单薄,在大资金管理能力上尚有待提高。而提升投研实力,我们决定从最基础的做起,那就是充实团队力量,所以我们在2008年最低点时很大力度开始招人。”2008年之前,银华的投研队伍不过20多人,但至2011年,银华整个投研体系加上交易团队,已突破100人。

  王立新喜欢和记者聊他的投研团队,这与他直接分管投研体系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早在2007年就树立的要“打造优秀投研团队”的目标。

  “现在看来,当时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虽然人多之后成本有一点压力,但从长远看,对公司发展有好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我们没有机器设备、厂房,只有一帮人,是一群高素质的人,只有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才能肩负起管理老百姓资产的职责。”

  让银华成为风格稳定公司

  团队构架完整、充实了,怎样管理和提升作战力,又向王立新发起了挑战。

  王立新在银华构建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在他看来,不少制度设计的背后,源自他们“追求以人为本,倡导诚信、专业、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基金经理的压力本身非常大,不仅是排名压力,也包括我们对他们的考核。为了减轻考核压力,我们在考核体系中将他们当年业绩占比30%,两到三年的业绩也占到30%,此外一个重要考核点是基金经理所处团队的整体业绩,当然也包括合规等因素。”这个制度的背后含义一是缓解基金经理压力,另外,也希望让基金经理意识到,单个人业绩不错,但所处的团队要表现不好,分数也会被拉下来。

  “我们倡导基金经理多和团队成员交流,多贡献自己的思想。我们不希望因为某一个领导的决策,导致全盘判断失误发生。并且提出银华要逐步形成稳定的投资风格。包括适应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这方面要建设好了,银华就能成为一个风格稳定的基金公司,我们也将其视为一个长期的工作。”王立新提及一个银华独创的制度--“行业组长负责制”,以及“股票深度听证制度”,这些制度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的熨平基金业绩的波动性。“我们还在探讨如何让这些制度更有效。基金经理的风格、特点、个性,差异很大,管理他们还是比较困难的。”王立新最近在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募基金到底应该成为以做主动型产品为主、提供给投资者高回报的公司,还是成为提供多种产品(如被动型、指数等不以业绩为导向)的公司,成为一个超市。

  “我们原来想做精品店多一些,但精品店主要靠高回报吸引投资者,这更像是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的做法。而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做一个综合理财服务商,这可能是公募基金未来的一条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