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改革会有怎样的成效?

  国务院批转了《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年的经济改革作了安排,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能有多大的进展呢?

  从《意见》的整体构思来看,可以说较以往更为进取,步子似乎更大一些,甚至有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提法,与往年年年讲改革、年年少实质性进展相比,今年有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以上两点显示今年可能真的会有些不同。但今年改革的思路依然是在平衡中前行,“稳中求进”还是处于主导地位。这样的话,如果遇到经济下滑,改革的脚步可能会有所放缓。实际上,这么多年的改革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源在于,经济好的时候推不动,经济不好的时候又需要“稳定”,周而复始,改革便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停留在字面的东西。

  今年经济开年便不利,从现在的情况看,一季度的状况令人担忧,在经济下滑的同时,物价上行的压力还是非常大,要求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已经是此起彼伏。另外,保经济与稳物价本来就是两个矛盾的方面,保了经济会不会令到严重的通胀死灰复燃呢?汇丰3月PMI预览值还显示,就业情况不乐观。经济下滑可以承受,而就业不理想就很严重了,不单是居民消费能力的问题,恐怕发展下去就是社会稳定的问题。这是更大的考验。

  我们惯常的作法是,经济不行了就马上想刺激政策,难道真的没有其他的策略?给企业减税行不行?今年的答案恐怕是不会从此处着手的。今年虽然继续提结构性减税,但结构性减税说穿了就是基本不减税。现在已经有报道指,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物流等行业有税负增加的情况。

  从逻辑关系上看,要想大力减税,就必须减少行政支出,但在这一点上暂时看不到有大动作。已经成为社会痼疾的“三公”消费只增不减,《意见》也只对公车有个说法:提出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这样不痛不痒的提法,显然无助于改变现状。有报道指,2011年,广州市直行政事业机关的公车支出是香港的四倍,而这只是市直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如果再把区以及街道的用车费用加上,应该会令人瞠目结舌。

  对行政开支缺乏约束,主要也是缺少刚性的预算约束,而《意见》对此只提到“全面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在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的情况下,尚有8000多亿的赤字,实在费解,而今年又预留了8000亿的赤字。大手大脚惯了,如何减税?当然,《意见》还是有亮点的。今年国企改革恐怕成为重头戏之一。从世行《2030年的中国》报告来看,推进国企改革被认为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经济潜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一跃,因此,今年提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后续的动作(未必在今年)可能会很大,而民企则被“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一退一进之间,一些行业的版图会重绘。

  在提及金融体制改革时,特别提及“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什么是综合经营试点?会不是就是混业经营?有这个可能。为何要推动?不知是否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开放格局有关。《意见》在这一部分本来不关保险业任何事,但落实部门中赫然有保监会的身影,再联想到之前四大国营保险集团升格为副部级,号称要“与银行平起平坐”,后面可能都酝酿着金融业大整合的动作。

  资本市场今年的蓝图证监会已经充分勾勒过了,发行和上市制度属于基本性的制度,它们的重大改变显然会带来投资风格的改变。

  笔者敢断言,如果没有特别严重的通胀,今年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方面会做得最好。这种改革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涨价,而这一块对财政部门以及上游国企而言都是非常正面的,是收入的增加,面对的又是相对弱势群体,推进起来会更容易。

  不管怎样,我们对改革还是有抱希望,当然,笔者最希望的是从行政体制开始改革,并取得切实的效果,以为中国经济转型留下可操作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在货币政策和各种关系的平衡上大费周折。

  吴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