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深陷“含氯门” 被指存管理疏漏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可口可乐,含氯门
  • 发布时间:2012-05-07 11:26

  “含氯门”事件沸沸扬扬半个月之久后,可口可乐公司终于在4月30日以及5月2日发布两则道歉微博,就此事给了中国消费者一个交待。然后这两则微博不仅没有将可口可乐从此事件中解救出来,反而滋生出了更多的议论。

  自1979年重返中国以来,可口可乐至今在华已有30余年的历史,并且在2006年后对其在华瓶装厂进行了多次整合,如今在中国已经建立了42家罐装饮料厂。作为一家拥有几十年管理经验的公司,为何在中国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并在危机公关的处理中屡屡显出不尽人意之处呢?

  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5月2日给《投资者报》回复,对此问题的解释是“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我厂确认于2月3日在实施节水项目相关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

  分析人士认为,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瓶装业务虽已在逐渐加强,然而其在中国业务的操作方式或许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规范,并且由于中国监管制度的不力致使其在中国的管理也逐渐“入乡随俗”。

  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

  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含氯门”事件被查实而遭到停产整改。

  据悉,这家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所隶属的可口可乐中国实业有限公司,是可口可乐全球装瓶业务投资集团在华投资的一家独资公司,目前已于成都、重庆、大连、哈尔滨、昆明、吉林、南宁、沈阳、太原和武汉建立可口可乐装瓶厂,主要的业务为生产、包装和销售可口可乐品牌饮料,销售区域覆盖拥有超过五亿人口的地区。

  由于政策原因,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之初,选择了分别与嘉里、太古、中粮合资建立装瓶厂的发展方式。

  为了发展业务,可口可乐对于合资方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合资方的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态度终于令可口可乐无法容忍了。从2002年收购与太古集团合资的东莞装瓶厂的全部股份,到2006年嘉里全面退出合资项目,可口可乐才彻底迈出一统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自2006年可口可乐购入与嘉里集团合资的装瓶业务嘉里饮料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后,长久以来嘉里、太古和中粮三家合作伙伴构成的可口可乐的装瓶厂方阵便“缺了一角”。

  2007年8月,中粮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公告称,中粮可口可乐向可口可乐出售其所持有的成都、哈尔滨、昆明、太原、武汉、吉林共6家装瓶厂的股权,作为交换,中粮可口可乐收购可口可乐持有的北京装瓶厂40%股权,从而使中粮可口可乐持有的股权增至75%,同时山东的两家装瓶厂也将成为中粮可口可乐的附属公司。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简称中粮可口可乐)2000年正式成立,中粮控股65%,可口可乐占股35%。

  通过2007年那场股权置换,中粮可口可乐和可口可乐两家企业的布局都发生了变化,中粮可口可乐得到了北京装瓶厂的绝对控制权,同时也交出了6个省份的生产和销售权,经营区域变为天津、北京、湖南、海南、山东、江西、贵州、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东湛茂这15个市场;而可口可乐通过放弃一个饱和市场换得6个新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与同时期进入中国的百事可乐相比,可口可乐这种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的模式,相较百事可乐所选择的与各地方小型企业合作的模式,还是较为规范的。

  入乡随俗的管理之道

  然而,即使一路以来拥有规范的合作模式,可口可乐在华依然出现了“含氯门”这样的低级失误,并且在危机公关的处理中屡屡显出不尽人意之处。

  品牌联盟(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出现这样的事件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疏忽的问题,还与本土质检机构监管不力有关。“相关机构的不作为不仅降低了标准,还给了企业宽松的机会。”

  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要说跨国企业或许本身就没有想象中那么规范,即使是规范的企业,在中国的低标准之下,“一次严格两次也很严格,三次四次后发现其实在这里不需要那么严格,自然也就放低了自己的管理标准”。

  对于事故原因,可口可乐的回应是一句“操作失误”;而对于事故的处理,其也是一直在以“符合用水标准”和“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来进行抵抗。

  最开始,含氯可乐被爆料后,可口可乐矢口否认,声明“我们一向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放在首位,该消息经查并不符合事实”;随后,山西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于4月18日发布声明,称相关媒体报道故意擅自篡改数据,若不更正就要追究其民事责任。而4月19日山西省质监局进驻可口可乐公司通过现场抽检、查阅记录、询问员工等方式进行调查,10天后确认媒体报道情况属实。

  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4月30日发声明致歉并称媒体有误读,表示其包装清洗用水非消毒用水,并符合世卫组织及欧美各国的饮用水标准。

  紧接着5月2日,公司迫于舆论压力又发表声明表示,将用最新出厂的产品为客户和消费者换回所有2月4-8日期间的汽水产品,所有换回的产品以及库存的同批次产品将会被销毁。并且在声明中其再次重申,相关批次产品符合国家和国际相关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可口可乐在事件发生后还能摆出一副高姿态,这是因为它知道即使这样,国内消费者还是会认可它。“其实我觉得这件事情并不是那种会触动可口可乐在中国战略的事件,认这个品牌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它。”北京方圆品牌咨询公司董事长李明利对《投资者报》记者说,“并且中国这几年的食品安全事故非常多,这也使得消费者对此类事件会比较麻木。”

  王永在接受采访时比较无奈地表示,“那些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出了事,哪家不是态度强硬。改变这种局面,这需要国内企业的争气,需要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具有监督的权力。”

  诚然,可口可乐对这次的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追根溯源,客观因素也促成了这样的结果。近日来抨击可口可乐的声音此起彼伏,而只要再出来另一件食品安全事故,这件事情也将被人们淡忘。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饮料市场依然会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投资者报》记者 戴维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