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首富前传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恒大地产,许家印
  • 发布时间:2012-07-02 16:45

  每每遇到危机,恒大地产大多都能够神奇地化险为夷、绝处逢生。恒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企业性格与文化基因,这从恒大掌门人许家印的成长路径中,或能窥测一二。

  半个孤儿

  许家印1958年生于河南周口一乡村家庭。其父是个复员军人,当时在村里当仓库保管员。他的母亲在他八个月大的时候就猝然去世,他从此成了半个孤儿。

  在《投资者报》记者赴许家印的家乡河南周口聚台岗村采访时,该村的村支书介绍,许家印从小是在贫穷中长大。当时全国先后经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劫难,而河南又是重灾区,加上豫东本就是河南贫困地区,整个村里都很穷。再加之许家印没有母亲,因此就更加困难了。

  在后来创立了恒大地产之后的私下场合,许家印曾坦言,自己性格中的独立和倔强,可能与从小就缺少母爱有关。“你们这些从小就有母亲看着长大的人,多幸福啊!”据恒大员工说,很多次,望着年轻的下属,许家印都这样感叹。

  和许家印从小在一个巷子长大的老乡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许家印因为出生几个月就没母亲,所以从小独立聪明一些。自幼丧母的经历,逼着人变得坚毅,古今中外很多强人都是如此,总是被拿来当做许家印比喻对象的“阿布”(切尔西俱乐部老板,俄罗斯二号富豪),其也是童年丧母。

  据村里人回忆,许家印从小学习成绩就比较优秀,且爱看书。在其当上恒大老板时,据说有身边的人透露,许家印很崇拜毛泽东,毛泽东的著作他现在还时常翻看。

  小时候恶劣的求学环境令许家印一辈子都无法忘记。据村民介绍,许家印小时就读的小学,就是几间破草房,总是漏雨。多年后的2000年前后,已成为恒大老板的许家印,捐了100万元为村里建了所小学。《投资者报》记者在聚台岗村里见到了这所“家印小学”,其外观和设施在农村小学确属罕见。

  高考跃“龙门”

  许家印在刺骨般的贫穷中长大,一直想逃离农村。当1977年,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后,许家印第一时间报了名,不过第一年他没考上;1978年,复读一年的许家印终于如愿考上大学。资料显示,在当时人口达一千万的周口市,他的成绩位列前三。

  1978年,20岁的许家印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是,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很多在财经界挥斥方遒的企业家,都从这起步。吴晓波(微博)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记录了“1978”这个“龙门”陡开的年份:沈阳钢铁局的工人马蔚华考入了吉林大学经济系,21年后他出任招商银行行长;清华毕业的中学教师段永基在北京航空学院攻读研究生,之后成为IT界的知名人物;广东惠州的李东生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系,后掌舵TCL……

  这一年,此后成为许家印同行的几位人物也步入大学校门。28岁的孟晓苏(微博)从工厂走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后来他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19岁的高中生冯仑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系,多年后他创办了万通集团。

  许家印考入的是武汉钢铁学院,即现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专业是冶金系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恒大传奇》书中称许家印选择这个专业是有自己的小聪明。“动这种‘小聪明’的初衷,仍然源于逃离穷乡僻壤、追求人生辉煌的愿望——毕业后不会再回到小山沟里去了,再差,也是个钢铁工人吧。”

  舞钢十年

  1982年,许家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舞阳钢铁厂(下称舞钢),但他似乎并不是很满意,因离自己预期中的离开“小山沟”差距甚远。不过他还是在舞钢的热处理车间比较出色地干了十年。

  “许家印挺有能力的,进来两年就当上车间副主任,三年当上主任,一直当了七年的车间主任。”许家印曾经在热处理车间的老同事、现已退休的刘英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许家印当车间主任时给大家的福利很好,经常发东西。

  “许家印在的那些年我们车间很红火,他总是能通过一些方式把事情办火,此外他喜欢按制度管人。”刘英回忆道。办事红火、喜欢按制度管人,这些作风其实在后来的恒大地产能更加明显看出。

  许家印另一舞钢老同事陈师傅,现还在厂里工作。“许家印脑瓜子挺灵活的。”端午节还在上班的陈师傅给了许家印这个简短的评价。

  关于许家印“脑瓜子挺灵”,还有一个故事。由于经常被其他车间的人讨教,许家印索性拍摄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展示热处理的生产人员高效管理下的工作状态。这个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曾在舞钢电视台反复播放,在当时如此的宣传意识堪称超前。

  这种宣传意识后来被人们总结为恒大和许家印的“造势”思维。多年以后,恒大每开大盘,除了“特价”轰炸,还总喜欢邀请成龙、范冰冰等明星助阵。“明星+特价”的营销模式,正是许家印这种“造势”思维的典型体现。

  下海深圳

  许家印在舞钢十年,当了七年的车间主任。虽然工作勤勤恳恳,却一直未有提升。这被很多人认为是许家印离职的一大原因。

  许家印舞钢老同事刘英说,也不是完全因为没有提升,他如果不下海的话,后来应该能提升,不过国企的确上升慢。“只是九十年代时兴下海,当时车间里也有一些人下海。”

  确实,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后,中国立即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员下海潮。据相关统计,1992年至少有十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批人被称为“92派”。人们后来分析,这批人有政府关系,又有知识基础,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也有希望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这年正是房地产的大年,海南的房地产已走向疯狂。“万通六君子”冯仑、潘石屹等已通过炒作土地在海南捞到第一桶金。这一年,杨国强刚刚在广州建成了他的第一家碧桂园,朱孟依在香港注册了合生创展。

  在中宣部任职的黄怒波(现中坤集团董事长),在上海农委上班的张玉良(现绿地集团董事长),都在1992年下海,他们与许家印几乎是最后一批进入地产界的大腕级人物。

  这一年,王石的万科刚在A股上市。而许家印的恒大地产5年以后才成立,17年后才在港交所完成IPO。

  在深圳,许家印在一家名为“中达”的贸易公司打工。从一名业务员做起,做到办公室主任。后来他又主动出击,建议老板跟自己熟悉的舞钢合作,在深圳注册一家新的贸易公司,并出任这家新公司的老总,给自己搭了个相对独立的平台。

  有了这个独立平台,许家印如鱼得水,中达的业务也蒸蒸日上。“他似乎天生就是个公关天才,说服技巧高超,对很多人来说是工作外的应酬杂务,他天性上也不排斥。多年以后,人们还将会看到他如何凭借个人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到巨额资金,帮助恒大走出因上市暂停造成的资金缺口的泥潭。”张守刚在《恒大传奇》中说。

  许家印后来又跟老板提出自己到广州“开疆扩土”,得到同意,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由此成立。这是许家印人生的一大转折,他终于得以涉水日后大有可为的房地产业。

  鹏达在广州开发的第一个项目“珠岛花园”,依靠逆大户型潮流的“小面积,低价格”迅速热销。

  珠岛花园已经开始打上恒大的烙印。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是,珠岛花园项目需要盖的108枚公章,当年全部搞定,而“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售罄……”等六个“当年”,令快速有效的执行力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珠岛花园项目,后来被人们视为是恒大地产的真正起点。

  据多位广州当地人士反映,多年以后,珠岛花园后几期项目爆发了不少风波。不过那时许家印已离开中达。

  恒大创立

  珠岛花园一个项目就为母公司中达净赚2亿多元,但当时许家印的工资还停留在3000多元,低得离谱,养活家庭都困难。

  他决意不再为人打工,再一次选择“出走”。“恒大”开始进入他的人生。

  事实上,许家印现在的很多行事风格在中达时期初步成型。他的一位老同事曾总结了许家印的个性特点:第一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二是“完美主义”;第三是“结果导向”;第四“决断力”。

  创立恒大初期,许家印还沿袭珠岛花园项目的模式,为恒大确立了“小面积、低价格”的发展模式,同时这也是他顺应当时企业发展战略“规模取胜”而做出的决定。

  许家印认为,“用最少的钱拿更多的地,发展的时间持续更长”,所以他把恒大的第一个项目锁定在广州海珠区广州工业大道的原广州农药厂地块上。恒大把这个项目命名为“金碧花园”。

  作为新公司恒大的首个楼盘,金碧花园“创造了广州乃至中国地产史上的一个奇迹”: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收益。

  金碧花园让许家印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多年以后,在许家印曾经工作过的舞钢公司,一位在舞钢工作多年的职工还对《投资者报》记者说:“据说许家印就是通过一块地发起来的。”

  家乡人眼里的“首富”

  恒大当年IPO之后,许家印当时则凭着持股68%拥有479.49亿港元的身价,成功刷新了中国首富榜单。当上首富后的许家印正式成为“名人”。在其故乡太康县乃至周口市,成为“首富”后的许家印几乎在2009年当年就迅速家喻户晓。

  河南金星啤酒的公关总监闫亚磊是河南周口市人,如以市划分其是许家印的老乡。闫亚磊近日在郑州给《投资者报》记者讲述了周口人对许家印的一些评价和传说。据说当地流传着很多许家印的传说,但都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比如说许家印幼时曾被算命先生说过“长大后这孩子要捧金碗”。

  闫亚磊特别强调,2009年恒大地产在香港上市成功,许家印成为中国首富后,周口人很兴奋,纷纷传“我们周口出了个大富豪”。

  《投资者报》记者赴许家印老家河南太康县采访时,当地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官员也表示,2009年恒大地产上市、许家印成为首富后才对许有比较深的认识。他说,县里出了许家印这个富豪,大家感到很骄傲,县里甚至整个周口市几乎没有谁不认识许家印的。他透露许家印在周口市捐钱建了个中学名叫恒大中学。

  在从太康县城至高贤乡(许家印出生地为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的汽车上,记者遇到一位许家印真正的“同乡”。这位20岁出头的女孩说,“许家印当然认识啊”,她就是许家印那个村——聚台岗村的,她父亲小时候和许一起长大。

  这个女孩透露,她听她父亲说许家印因为出生几个月就遇到母亲去世,所以从小独立聪明一些。还说许家印发家后捐了一百万给村里建了个“家印小学”,她小时候还上过那学校,此外还出钱修路修集市,“村里人可感激他了”。

  在聚台岗村,该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许家印发达后,不但给村里捐钱建学校、修路,还带动了村里不少人就业,聚台岗村的不少人去了恒大地产集团工作。“不过都走的是正式程序,许老板不会开后门。”

  村支书不久前刚去了广州,拜会了许家印94岁高龄的父亲。“我们一行三人,是趁着两会许家印在北京时去的,因为怕许误会我们又去找他要钱要投资。”村支书说,当上富豪肯定要面对老家或母校去找其“赞助”的事,虽然他们也不缺这点钱,但肯定也挺麻烦的。

  《投资者报》记者 何凤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