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自毁行为

  • 来源:经理人
  • 关键字:领导力,自毁行为
  • 发布时间:2013-01-25 15:51

  贪婪令糟糕的境况愈加糟糕

  在这个乱哄哄的年代,对付外部的麻烦事就够费神的了,但企业和个人还总爱搬起砖头砸自己的脚,把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无论麻烦是什么,自毁行为能把一切都变得更糟。把以下这五种行为列在“切勿为之”的清单上吧。

  在缩小的蛋糕上依旧贪婪

  当别人已经在艰难度日的时候,企业领导者还要谋求收益,这无异于自毁。比如说,在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兜里的钱变少了的时期,企业还要提价,希望在销量下滑时还能保证利润。

  2012年初,麦当劳把价格涨了3个百分点,结果到了第三季度,同店销售额9年来首次出现下跌。为这个策略负责的高管已经走人了。

  再看看破产的Hostess Brands,烘焙行业的工人不肯退让(尽管卡车司机工会让步了),迫使公司进入清算程序,削减了1.8万个岗位。烘焙行业工会想抓住太多东西,却有可能失去一切。

  高管个人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在衰退时期,一家零售公司的管理人员要求升职,因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不可替代”的。可是,连CEO都主动减少了自己的薪水来保住大家的工作岗位,于是他被炒掉了。

  贪婪令糟糕的境况变得愈加糟糕。

  陷入愤怒

  生气和责备,这些情绪一点实质用处都没有。美国大选结束后,落败的米特·罗姆尼把自己的失败推到“礼物”身上,说有人用礼物为奥巴马总统“收买”年轻人、女性、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选民的选票。在总统竞选中败下阵来,这的确是个挺大的失败,可罗姆尼在公众场合的刻薄言辞损害了他未来当选的机会。历史记住的很可能是这些刻薄的词句,而不是他亲切大度的落选演讲。

  愤怒情绪也会伤害公司,尤其是发火发得不合时宜的时候。2010年4月,BP石油在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发生爆炸惨剧,11人丧生。事故过去几年后,BP因面临罚款和犯罪指控而重新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公司的前任CEO托尼·海沃德发表了尖刻的评论,指责这个处理方式太不公平,结果伤害了自己和公司的公众形象。

  气愤的言辞是很难被人忘记的。某家公司有个员工因为提案遭拒而大发脾气,结果两年之后他惊愕地发现,别人还记着这回事,而他的工作成绩都被忽视了。等到公司重组,他成了第一个被解雇的人。

  怨恨把一切都变得不是滋味。

  渐渐偏离了最初的使命

  有些时候,因自身问题而导致的持续衰落会进行得更加缓慢,这是由于企业在追寻更加美好的愿景时,把核心竞争力视作理所当然。我不敢说谷歌正在犯这种错误,这可是一家我十分崇拜的公司,可我的确看到了前方路面上的陷阱。无人驾驶汽车尚可算作地图软件的延伸,还算贴近谷歌的核心竞争力—搜索。但是,谷歌应该进军设备制造和通讯网络的领域吗?它应该建立一个光纤通讯和移动运营的网络吗?这很可能偏离了它最初的使命。或许谷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搜索领域,不断提升搜索服务的质量吧。

  当你自身还存在着大量价值的时候,却试图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很可能是自毁前程。对专业人士来说,这就相当于,在原先树立起个人声誉的领域中,他们的知识已经落后,却非要涉足新的领域。这可能会造成两边不讨好的局面:在新领域中,你的实力还不够强,没法参与竞争;可在旧的领域中,你的优势也渐渐失去了。

  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还有一种自毁行为就是膨胀。只增加新东西,却不处理旧东西,于是衣柜渐渐变得凌乱拥挤,官僚层级越来越繁缛,工作量多到失控,国家预算变成赤字,人的身材鼓胀起来,变成了胖子。把新增加进来的元素砍掉,或是整合起来,这是需要自律精神的。可人总是缺乏自律。

  有一家技术型公司并购之后没做整合,被并购的那家公司十分高兴,结果却造成公司里存在着17个对立的研发团队,研发成绩跌至行业内最低。公司随后破产了。对于花园来说,只疯长却不剪枝是很糟糕的,对企业也是一样。

  以为自己能侥幸逃脱

  不管你想侥幸逃开的是什么,是撒谎、劈腿、在国外的腐败行为,还是多咬一口巧克力,你以为这些行为不会有什么后果,可在这个数字时代,过失不可能隐瞒得太久。

  自以为能躲得过去,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错误终究会在某些地方显现出来,比如常规审计、不相干的FBI调查、路人的智能手机,或是浴室的磅秤。说个自毁行为的终极例子吧,有太多素日那么聪明的政客、军队领袖和CEO都陷入了拉链门,损害了公司和国家的声誉,还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所幸,有一剂良药能治愈自毁行为:别自以为是。

  谦卑能预防自毁行为。为他人服务的渴望、对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重视、要为长远后果负责的责任感、对自身力量与局限的了解,这些都能帮你更容易地避开陷阱。

  谷歌的确领略到了成功的辉煌,可这并不意味着它日后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功。把Hostess逼至清算的烘焙业工会的确十分团结,但或许它也该尝一小口谦卑的滋味。

  注:本文来自《Knowledge at Wharton》,由《纽约时报》和Grand China Publishing House提供中文简体字版权。

  ■文/Rosabeth Moss Kanter 哈佛商学院首席管理教授、管理作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