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 首富“挤水分”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宗庆后,娃哈哈
  • 发布时间:2013-04-23 15:59

  67岁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的行程被安排的很紧,但首富没有私人飞机,本来满满的行程又被航空管制耽误了1个小时,在接受完《英才》采访之后,又要赶录一期电视节目,随后连夜飞赴海南。

  采访中,宗庆后接连不断地抽烟,《英才》记者打趣地问他:“这么爱抽烟?”他风趣地说:“可能不抽烟就睡着了”。

  但需要面对疲惫的不仅是首富本人,可能也包括一直高速增长的娃哈哈。面对《英才》记者,宗庆后并不讳言公司在主业上遭遇的瓶颈,“前些年几倍、几十倍的增长不稀奇,因为基数小。但现在这么大的基数,就算每年增长20%,也一两百亿了,市场一下子接受不了。”

  2012年,娃哈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36.31亿元,同比负增长6.23%;实现利润101.10亿元,同比增长18.19%;实现净利润80.58亿元,同比增长16.93%,实现利税139.34亿元,同比增长12.97%。

  尽管营收增长遭遇困境,但宗庆后去年仍然第二次登上福布斯和胡润双料“中国内地首富”宝座。

  42岁才开始创业的宗庆后有很多在外人看来颇为“怪异”的想法:

  他从不去旅游度假或健身,工作就是享受,“要是让我退下来,说不定就得老年痴呆症了”。

  他从不信西方的管理理论,不信咨询公司,也不信调研报告,自己每年2/3的时间跑市场,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调研。

  他不信空降兵,不设副职,“文革”的经历告诉他“掌权的人一多就会有派系斗争”。

  他从不去买国外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别人搞不好的东西你凭什么就能搞好?收来了又管理不好就是给人家送钱”。

  ……

  宗庆后这些难为外人理解的作风从起家沿袭了至今,或许也正是这些坚持,成就了今日中国饮料行业的老大。

  但是,在采访中《英才》记者也发现有一些东西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比如,坊间传言“买一把扫帚都要亲自签字”的宗庆后,在新产业领域,特别是研发经费的投入上“无上限”,“报告几乎是打一个批一个。”

  再比如,这位“知道饮料瓶盖上有18个齿”的强势掌门人,也逐步将一些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宗庆后告诉《英才》记者:“虽然效率会低一点儿,但这个过程必须要有,不然永远放不下来。”

  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成长中必然要面对各种风雨,可口可乐在超过百年的历史中遭遇无数风雨,却能始终屹立不倒,消费者对其不离不弃;反观蒙牛、伊利,即便一时处于巅峰,却依旧脆弱,一起三聚氰胺事件几乎将其毁灭。娃哈哈能否超脱中国同行的宿命?

  多数员工持股的娃哈哈,描绘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另一种轨迹。他不懂云计算,不做房地产,搞不好矿产,不热衷收购,不玩资本,至今也未上市,始终在饮料领域里冲锋陷阵。如今,宗庆后用25年一点一滴构建的水帝国,正在悄然改变,挤一部分“水分”的娃哈哈会向哪个方向驰骋?

  高利润真相

  “娃哈哈没有战略,我不会去想八九年之后的事情,只考虑明天。”宗庆后在有些观点上是很固执己见的。

  从前,娃哈哈击败对手或许正是凭借这种“活在当下”的拼劲,然而接近古稀之年的首富,或许不能再“只考虑明天”了,他必须尽快为他的帝国制定一套完善的游戏规则,以保证在他卸任之后,帝国依然能保持强盛。

  其实,娃哈哈的近况与全球饮料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40年前的境遇有颇多相似之处。当时,美国的软饮料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可口可乐到了不得不做点儿改变的时候了。

  不同的是,可口可乐当时的CEO保罗·奥斯汀给公司开出的药方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到1981年,在可口可乐的软饮料业务中,国际市场的销售量占比已超过六成。

  可如今,同样握有大把现金、“已当老大好多年”的娃哈哈,却选择了多元化之路。

  2012年11月底,娃哈哈旗下的第一家商场——娃欧精品商场在杭州钱江新城开业,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宣布正式进军零售业。

  童装、日化、零售都已进入首富的“法眼”,而2010年底设立的娃哈哈企业研究院已初具规模,生物工程与高性能机电是研发重点,也是娃哈哈集团准备涉足的两个重要领域。

  这一切都还只是个开端。2012年,非食品饮料业务只占2%。

  当年,可口可乐曾以超过7成的份额占据美国碳酸饮料市场绝对霸主的地位。然而,凭借不断创新,2005年,百事可乐打败了百年“老大”可口可乐,在纽交所食品板块的市值排名中,坐上了头把交椅。最终,“两乐”在相互砥砺之下,共同成为全球饮料业无可争议的霸主。

  在宗庆后心中,娃哈哈没有这样的对手。“这个行业当中有很多死对头,比如百事可乐跟可口可乐,康师傅跟统一,但我们没有什么死对头,因为我们不断在创新、不断在改变。”

  宗庆后将“不断创新”归结为公司高利润率的首要来源,而这也正是娃哈哈在饮料业务上毛利润高达20%的原因。

  据娃哈哈公司官方网站的数据,在中国百强民营企业中,娃哈哈2010年的收入位列第8位,利润却排在第一位。

  另一个数据是:2011年,在全国饮料20强企业中,娃哈哈的产量占总产量的25.6%,收入占43.4%,利润却高达53.8%。

  在创业不久,娃哈哈的第一款产品——儿童营养液正当热销之时,深具危机感的宗庆后就意识到,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占领市场。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一、二、四、八”的产品开发模式,即当第一个产品开始旺销时,就开始准备后面两个新产品,以此类推,滚动开发,组成阵容齐全的产品群。

  传言中“买一把扫帚都要亲自签字”的宗庆后,对研发费用却非常慷慨,自称“预算无上限”:“这点儿钱对我们来讲无所谓的,需要用多少就用多少。我2012年的收入有600多亿,毛利润101亿,在研发上丢几个亿有什么关系?”

  娃哈哈企业研究院院长楼向明证实了这一说法:“宗总对科研经费没有限制。买科研设备的报告,几乎是打一个批一个,眼睛都不眨一下。”

  对于在食品饮料业务上的高利润率,除了不断推出新品,宗庆后总结的另两条原因是:

  一是规模大,能摊低成本。“比如我100亿的规模,拿10个亿投入广告,是10%的比例;如果规模做到200亿,广告投入就是5%;400亿,就只有2.5%了。

  二是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利润都自己赚。

  楼向明告诉《英才》记者,在食品饮料行业,娃哈哈是唯一具备生产线的规划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能力于一体的企业,“全球来看,也只有我们一家能做到,可口可乐生产线的安装调试都是外包的。”

  不太为外界所知的是,早在十几年前,娃哈哈集团就组建了两个机械厂,目前,这两个厂每年有5个多亿的产值。

  而在机械厂的基础上,娃哈哈又组建了机电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制造高性能机电,“以前投资一条饮料生产线大概要一个亿,现在只要6000万就够了”,在楼向明看来,这对娃哈哈的高效、低成本扩张极为重要。

  该转就转

  外界可能很少会想到首富的“用功”。

  创业之际,娃哈哈的创新基本靠宗庆后自己。他泡在市场第一线,去各地小卖部查看产品批号、看哪种饮料好卖;只要出国,他都会带回几十箱样品,评估、改进,将自己看好的品种改良,以便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不过,近两年来,宗庆后觉得能从国外带回的样品越来越少了:“西方经济不景气,研发投入少,创新也少。现在很多国外的研究机构还想跟我们合作。”

  既然如此,不如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2010年底,娃哈哈企业研究院成立,旗下设有食品饮料、模具及包装、生物工程、机电工程四个研究所。

  食品饮料、模具及包装研究所是在研究院成立之前就有基础的,而生物工程、机电工程研究所是新成立的。

  生物工程研究所主攻菌种和酶制剂,为产品的升级换代服务。比如,把传统用来解渴的饮料升级为保健饮料。“现在‘三高’人群这么多,这几年我们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菌种。”宗庆后透露,预防“三高”的饮料估计明年就能上市。

  一般的新产品开发流程是:娃哈哈企业研究院下属的各个研究所,每年定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提出下一阶段产品开发方向的研究报告,交由宗庆后最终决定。

  所有提交的报告,到宗庆后手里大约能有“三分之一的通过率”。除了研究所集体提交的议案,宗庆后自己也会直接提议研发一些新品。

  “早些年是宗总自己提得比较多。这几年他年纪大了,跑得稍微少了,研究人员跑得多了。所以最近这几年是研究院提的比较多。”楼向明对《英才》记者表示。

  钱不是问题,娃哈哈企业研究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目前研究院里的160多名研发人员,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刚毕业的博士,有经验的成熟人才“非常紧缺”。

  而各个研究所的负责人、管理骨干仍然是“从娃哈哈内部出来的”,楼向明本人就是在娃哈哈工作了15年的“老兵”。这印证了外界对于宗庆后不习惯使用空降兵的说法。

  不过,宗庆后还是愿意花钱去招募高素质的研发人员:“现在国外经济不好,大量裁员,对我们来说是引进人才的好时机。钱还是花在这里比较好,比投资那些快倒闭的企业强。”

  当《英才》记者问道:有没有宗庆后自己提出而最终被集体否决的议案?楼向明笑道:“在新产业领域有,但在食品饮料领域不太有,在那个领域,他是绝对的权威和专家。”

  从最初的儿童营养液,到现在,娃哈哈拥有近100个品种的产品线。不过,娃哈哈这些年也推出过一些失败的产品,比如酸梅饮、关帝白酒、清凉露、平安感冒液、啤儿茶爽、大厨艺营养湿面等。

  好在,宗庆后几乎每一次都能及时地悬崖勒马,“试水以后不行,该转就转”。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把握,不过,“商业超人”宗庆后认为并不难:“你经常在做的,一看就明白”。

  投自己懂的

  对于研发的投资“预算无上限”,但对于有些投资,宗庆后又异常谨慎。

  在中国股市经历大牛市的时候,有人建议宗庆后将部分资金投入股市,他不为所动;当房地产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投资房地产,他仍然表示“敬而远之”。

  事实上,对大多数新业务,宗庆后都是有所保留的态度,比如,他不相信太阳能、光伏之类“技术还不成熟”的产业;对于资源项目,他接触过一些,但在犹豫之后,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去年,女儿宗馥莉曾尝试竞购英国联合饼干旗下的零食板块业务。对联合饼干来说,这并非第一次传出可能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消息,事实上,与此前光明食品的报价相比,这次宗馥莉给出的价格相当“合算”。但宗庆后在亲自陪女儿谈过一次之后,就决定放弃,原因是对方的“利润率低,负债又太高”。

  宗庆后自称对待资金链的态度比较保守,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饭也吃不饱”:“我的钱是实实在在在市场上一分一厘赚到的,跟人家一下子暴富的不一样。”

  不同于其他中国企业家,宗庆后从不热衷于收购,也不会去“抄底”国外濒临倒闭的大企业,理由是“人家搞不好的东西你就能搞得好?收购了之后管理不好就是给人家送钱。”而且,在他看来,那些“破破烂烂”的公司,一般来说企业文化肯定也不好。

  宗氏投资原则是“市场空间大、有成熟的技术、自己能看懂”的产业,成熟的应用型技术是宗庆后最为看重的方向。

  就在《英才》记者采访间隙,有朋友来找宗庆后谈项目,希望他能投资美国一家生产紫花苜蓿草和甜菊种子的农业公司。紫花苜蓿草是一种牛饲料,甜菊则是一种“比糖甜100倍”的天然食品添加剂。

  据朋友介绍,这是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现在股价很低,宗庆后可以选择“部分入股或全面控制”。

  “我一年要用50万吨糖,这个甜菊要是口感好,对我们很有用”,对苜蓿产业,宗庆后也很了解:“现在中国每年要从美国进口大量苜蓿,以前200美元一吨,现在需求量大了,涨到400美元一吨了。苜蓿这种作物,我们自己也能种,但是种子没有专利,收割上来以后叶子就掉了,而叶子里的蛋白质含量是最高的。”

  而在2011年,一家全球性的酶制剂和特种食品配料公司——丹尼斯克被杜邦公司以63亿美元收购,这让宗庆后有点儿懊悔:“它(丹尼斯克)原来就是我们的菌种供应商,有我们需要的技术,可是我们没有及时得到(收购的)消息”。

  除了收购“有技术的公司”,与国外企业通过贸易合作——即娃哈哈提供中国的销售市场,对方按单生产,也就是“洋代工”——也是宗庆后喜欢的一种方式。

  3年前开拓奶粉市场,娃哈哈采用的就是“洋代工”的方式。代工方是拥有130多年历史的荷兰皇家乳品公司。

  当时,欧洲牛奶过剩,一度出现奶农为抗议奶价过低而倒奶的现象,同时,在中国,高品质的牛奶却是紧缺的。因此,将西方过剩商品引进中国市场的“洋代工”,无疑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在奶粉领域的试水让宗庆后尝到了甜头:“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走出去’的模式,既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又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种“洋代工”的方式,没有风险,“我们只需要定好验收标准就行了。”

  铺设未来跳板

  如果将娃哈哈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拓展定义为谨慎,宗庆后在非相关产业的大胆尝试,却有些让人看不懂。

  一直宣称“坚守主业”的娃哈哈,却在2012年开始布局零售业务,同时将机电行业列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如果说机电尚有多年生产线制造经验,那么零售就成了受争议最多的项目。

  而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可口可乐的一宗失败案例。1981年,可口可乐花费近7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结果不到十年,电影公司就被转卖给了索尼。据说,多元化试水失败的可口可乐,在公司内部订下这样一条规矩:除了主业软饮料以外,别的不能做、不许做。

  2012年11月29日,在娃哈哈25周年庆当天,娃哈哈欧洲精品商场在杭州开业。开业不久,众多质疑扑面而来。

  从行业大背景来看,如今零售业在电商的冲击下增长乏力,不时有老牌零售商关店或被收购的消息传出。娃哈哈选择此时进入,是好时机吗?

  从个案来看,娃哈哈是否具备零售基因?事实上,从娃欧商场的装修设计、到品牌选择,从店面布局、到销售模式,甚至“娃欧”这个名字,都成了各界人士的吐槽点。

  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中投顾问研究员简爱华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娃哈哈进驻零售行业具有资金优势,但是当前零售业发展堪忧,其面临的成本上涨、电商的冲击等压力难以缓解,此外娃欧商场并不以主流高端品牌为主,其产品能否为消费者接受有待观察。

  面对种种质疑,宗庆后并不以为意:“娃欧商场从采购、选址到装修、开业,只用了4个月时间,肯定会有不完美之处。”

  对于零售这一渠道终端,宗庆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中国开放商业零售,我认为是吃亏了,国外的大零售商带过来一些坏习气,比如高昂的进场费,这直接降低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又间接让制造企业减少了研发经费。搞得我们制造业现在又落后了。”

  事实上,对宗庆后来说,欧洲精品商场或许只是一块跳板,他最终要做的是shopping mall——吃喝玩乐一体,其中有超市,自己经营,可以销售娃哈哈的产品,从而控制终端。不过,因为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段,就先做了一家商场,“先积累点儿人才和经验”,为以后做准备。

  至于这块“跳板”,宗庆后相信它也可以顺带为自己赚点钱。

  娃欧商场主要销售欧洲二三线奢侈品品牌。采取买手制模式,直接从欧洲厂商采购商品,用宗庆后的话说,由“五道贩子”变成“二道贩子”,使其比传统通过中间商销售的产品价格更低。

  然而,提到买手制,就让人担心娃欧商场是否会步连卡佛后尘。香港连卡佛是典型的精品买手多品牌集合店,而且,与娃欧商场一样,连卡佛主打的也是欧洲二三线品牌。在香港,连卡佛经营得很成功,但在内地,连卡佛早期开设的3家门店最终均告关闭。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连卡佛在内地关闭的3家门店所采取的均是特许经营、而非全资直营的方式。其关闭的根本原因在于特许经营模式导致业绩不佳,而不是买手制本身的问题。

  而据宗庆后介绍,娃欧商场采取的正是全资直营的模式。第一笔17亿元的资金来源,除了宗庆后本人,还有娃哈哈集团在浙江、湖南两个省的经销商,后者占比超过30%。

  “先做个试点,我后面需要钱的时候,再把其他几大省的经销商招进来几个。”娃哈哈在中国有8000个分销商和超过2万个批发商。20多年的耕耘,让宗庆后在经销商中拥有一批“从创业就开始合作”的忠实拥趸。

  显然,对于“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账上还有160亿现金”、又有众多经销商支持的宗庆后来说,不差钱。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快速把规模做大,规模大了以后,在采购端,可以汇总订货,价格谈判的余地大;在销售端,全面包销,大大降低销售费用。这样一来,我们给消费者的价格就可以更低,也就更有竞争力了。”

  “把规模做大”,是宗庆后多年经营的法宝之一。想想看,凭借一瓶几块钱的饮料,做到首富的位置,打败那些地产商和IT精英们,宗庆后比谁都更明白“市场规模”的重要性。

  对于奢侈品的市场容量,宗庆后的判断是:今年一线品牌的销售不一定好,因为一线品牌以前大多是作为公务消费的,现在反腐力度加大,这块市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二三线品牌应该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它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白领,这个群体的人数和消费能力都呈上升趋势。

  对此,业内人士大多表示认同:“虽然这几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表现在消费者不会再像以前去购买那种死贵的产品,会去选购一些质量不错、价格又比较适中的产品。”

  一向喜欢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宗庆后,显然比其他人更明白这一点。他反复强调,开商场不局限在大城市,“不管是几线城市,哪怕是县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

  另一个问题是,那些欧洲二三线品牌在中国大多没有知名度,究竟有多少人会去买呢?对此,宗庆后也并不担心:“现在中国的消费者也不傻,他会看你的款式,看你的价格,看你的做工值不值,而且,我也会做整体商场的广告。”

  利益分配原则

  提及娃哈哈就不免让人们想到几年前与达能旷日持久的官司,但是如果对娃哈哈稍有了解就会知道,那时候的胜利铁定是属于宗庆后的。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无论达能怎么“策反”娃哈哈内部人,竟无一人背叛宗庆后,时过境迁,宗对此依然欣慰。

  在娃哈哈的3万名正式员工中,大约1.7万人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左右。他们在每年5月能拿到分红,“一块钱股大约能分到七八毛钱”。

  这种全员持股的股权结构,是宗庆后自己设计的:“从土地承包就能看出来,承包以前,很多人种地,粮食还是不够吃,承包之后,种地的人少了,但农产品却更丰富了。你把财富给了老百姓,老百姓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这跟全员持股是一个道理”。

  在宗庆后看来,管理一家企业,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最重要。持股分红,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每年根据业绩评级,好的破格提拔,不好的降低股权,是一种竞争机制,“否则,就算收入高,时间一长他也容易麻木”。

  娃哈哈至今未上市。当年“达娃之争”中,达能方面提出的和解方案中,就有将合资公司与非合资公司打包上市的提议,被宗庆后一口回绝。

  宗庆后对上市这件事始终有些排斥:“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就是圈钱。我又不缺钱,上什么市?上市之后每年还要花很多精力去做报告,很烦。”

  这些年来,宗庆后对“娃哈哈不差钱”的言论一直没有变过。据说,目前娃哈哈在银行的账上躺着160亿现金。

  但也有人说,企业发展没有不缺钱的,而且往往钱越多的企业越缺钱;缺不缺钱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你有多大的梦想。

  对此,宗庆后的回答是:娃哈哈既不缺钱也不缺梦想。

  “我们的效益很好,所以不断投资还是有钱。而且投资也是要适度的,你要看市场差多少、再投多少,这样比较稳健。要是过度投了,反而会造成恶性竞争,另外,你投得太多,一下子弄不好,也是浪费。”

  然而,如果宗庆后愿意把年收入465亿美元(2012年)的可口可乐作为标杆,娃哈哈的路或许还很长。

  文|本刊记者 罗影 编辑|朱雪尘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孟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