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网络圈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网络
  • 发布时间:2013-04-24 09:12

  先是一位央视女记者出书,被捧为公知,又莫名其妙被扒出诸如靠“陪老男人吃饭攒人气”之类的花边故事;再是一位沉寂多年的“下半身”女作家,为卖新书在微博上公然调戏各路神仙,居然大受网友追捧……

  网络给了很多人公平的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但是,更多的人搞不懂,一个人的私事怎么突然成了大家的事。是成长之痛?还是“被爱”的代价?是我们被网络洗脑?还是骨子里的东西塑造着网络?

  古语说:看迹不看心,看心无圣人。但是太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从一点点蛛丝马迹,去猜忌、揣测别人的内心。

  正如电影《云图》中的不同世纪的六个人,无一不是想从宿命中寻找自由,又无一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的生活总是要与其他人相连”。也许在每一个时代,自由都是相对的。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

  调戏别人,也被别人调戏

  主持人:当一些人有了自己的讲话平台,成了自媒体,利弊如何?

  石述思:在这个很难撕开真相的社会,网络通过极端的方式尽可能地裸露真相,虽然有时候裸露的是伤痕。基于此,我认为自媒体还是有价值的。

  在一个公权力主导的社会中,很难找到一个公共发泄情绪的借口。主流媒体的镜头很难聚焦普通人。而互联网给了情绪释放的出口。但被压抑很久的弹簧突然放松,一定会体现出某种爆裂的反应,甚至是某种违反常理的状态。而伴随着这种状态,一些非理性的极端释放、负面的东西,就流露出来。因为缺少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变成了垃圾筒。很多人被市井流言击中,被误伤。

  洪晃:出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人博出名是为了赚钱。可是,钱本身也没有意义,就是一张纸。让人值得思考的是:有了话语权、钱、平台,你还有梦想吗?可能你得到了实现梦想的工具,却发现梦想没有了,这才叫悲剧。这就像生命中毫无目的地积累工具,却发现这些工具并没有用武之地。

  张颐武:有些网络情绪,不一定是社会的真实情绪,有时候还完全扭曲了社会情绪。比如,通过水军营造一个完全相反的气氛。所以,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还是有距离的。怎么趋利避害?怎么监管?如何避免失控?我赞同靠网民的自律,但这是非常难的。

  主持人:粉丝过百万的“大V”正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如何评论这种现象?

  张颐武:积累粉丝就是积累影响力。有些人可能是小人物,平时不为人所知,但在新平台上可能耀眼夺目。因为他适应了新平台的规律,掌握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一种成功。新平台就是新资源。整合新资源的成功也是一种成功。如何把资源转到新平台上,是所有人面对的问题。为什么明星都开始进入微博?粉丝一定是影响力的一部分,不能忽视。如果忽视了,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多限制。

  洪晃:网络成全了不少人,我觉得挺好。关键是这些所谓的“大V”会如何运作自己的影响力。是给自己赚钱,还是进入当权者的智囊团?是做慈善,还是继续发泄?散布谣言?排斥异己?是不是真的有身份,最后还得看人。

  石述思:推崇名人就是造神。网络就是忙着灭神和造神的运动。在造和灭的过程中,出现的心态是无比的爽和无比的痛。其实我们要正常化,不要给别人和自己贴标签。贴上时闪闪发光,撕下时带着深深的伤痕。真正的伟大都是正常的活着。

  主持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

  石述思: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主张自己权益的通道不畅时,当每个人都看到这个世界充满黑幕时,当突然有人发现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更能达成自己的目的时,很多极端的现象就爆发了。在一个道德匮乏、制度不完善的社会,想获得正常的权益必须要用非常的手段。

  张颐武:很多人觉得用非常手段做事更便捷,成本更低。但这不是好现象。例如,在以前,“仙人跳”是敲诈,是犯罪,但现在却成了反腐的利器。其实,这是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

  洪晃:恋爱失败的人,往往会以为中国缺乏心理医生,以至于郁闷、压抑的心情没有地方去倾诉,于是网络成了垃圾桶;生意被骗的人会认为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人相信打官司有公平,只有拿钱摆平,摆不平就到网上喊冤。这些都很正常。这是文化落后,跟不上当代需求和制度不健全的结果。

  但是,通过网络反腐真的不是好办法,反而会把反腐搞成了一次群众运动。中国民族的众多灾难都来源于这种大多数人的暴力煽动。很多网上的争议都是由于多数人的偏见、不包容、没文化造成的。如果想利用这种力量去改变一些现状,无疑是在玩火。

  主持人:当网络把普通人塑造成“公知”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或者警惕一些什么?

  石述思:在这样一个以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为了利益包装自己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些获得巨大响动的人在过度包装中会迷失,而迷失中瑕疵就会出现。在众生喧哗的年代,被塑造未必是好事。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祈祷:不要被选中、被异化。有意思的是,我们一直强调追求平等,但是每个年代仍有“神”存在。我们打破了一个“神”,又开始塑造另一个“神”。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想要的平等、民主都不存在了。这注定是个悲剧。

  洪晃:网络就是一个玩人的地方。调戏别人,也被别人调戏。何必相信一些没有意义的封号。

  张颐武:名与实不相符,形象也不会维持很久。有人捧就会有人砸。传统媒体也经过这样的混乱。慢慢的就会出现自然的、规范的调整。

  大众就可以这么窥视

  主持人:你觉得应该在名人的事业之外去窥探和传播他的私事吗?

  洪晃: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应该不应该”这么一说了。你做的事情只要是B2C的,就没有办法回避大众对你360度的关注。事业内外,床上床下,家里家外,没有不应该关注的地方。而同时,这又是个博出位的时代。以重口味美女为鲜活的例子,从炒作自己绯闻到炒作自己肉体,真是姜太公钓鱼。想吸引眼球的人怎么吆喝,大众就可以怎么去窥视。

  石述思:中国人没有隐私的概念,且人性中原本就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特别是有种恨叫“羡慕忌妒恨”。不如别人,又想寻求心理的平衡,那就造个谣吧。能经受得了别人的窥探与恶意中伤,就能在名利场混下去;经受不了,就别进这个圏子。没几个人能混成戴安娜,被狗仔队逼死后还能受到全世界的纪念。坦然承受被窥探隐私的压力是成名的必修课。

  张颐武:窥视欲是人性很重要的部分,虽然不好,但是必然的。美国也有过“扒粪”时期。而中国现在刚刚进入这个阶段。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是两极的。而且网络对完美总是存有质疑。当一个人成名后,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被理解的事情,可能就会通过网络被放大,放大之后就会遭受很多追问。对于个体来说,这是把双刃剑,可能让人获得更大的名声,也可能受到更严格的考验和拷问。

  主持人:把私事公开是成名应该付出的代价吗?

  张颐武:公众对名人的检视一定会比普通人更多、更严格。名人的形象会溢出,别人会觉得在生活中他们也应该很完美。这是名人必须承担的。虽然我们应该保护和尊重别人的私生活。但现在对网络来说,这很难避免,也没办法解决。

  洪晃:有些人帮年轻人创业,从来没公开过自己的私事。偶尔说到私事也是为了说明道理,也没有狗仔天天蹲在他家门口。但一些电影,拍得烂死,只好靠拿明星绯闻炒作。也就是说,有的人提供的内容是社会非常需要的,他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至于他的私生活,那是他的事情。

  所以,靠成就的成名是大家尊重的,但成名如果靠炒作,那他这辈子就注定要跟绯闻结缘了,千万别抱怨,这是自找的。特别有趣的例子是章子怡。几年来她一直绯闻不断,但《一代宗师》上映后,大家立刻开始谈论她的演技,她的沉浮。这就对了,一个演员就是要靠演戏得到尊重。

  石述思:任何人的成功在今天都是意外,无规律可循。而成了公共的焦点则意味着隐私会被曝光。一些成功人士在成功过程中的确对自己进行了包装,甚至做过违反基本道德或者违法的事情。但既然做了,就不要怕被别人说。

  主持人:某些人以道德的名义曝光别人的隐私,这是一种道德绑架还是心理问题?

  石述思:二者都有。现在,多数人的心理不太正常,因为我们没有正常的价值规范、制度规范和舆论氛围。今天,一个草根想获得成功越来越难。所以当精英出事,草根会像病毒一样来围攻,因为他们找不到改变命运的途径。甚至,攻击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精英,他们占有了社会更多的优质资源,就要做道德楷模,不能出错。一旦有了瑕疵,就要在互联网上无限放大,最终沦为“道德绑架”。

  张颐武:有些人的心理无从判断。我想,肯定有一部分是阴暗的。一个人越完美,就越会有人找他私生活的毛病,想证明他的不完美。酸葡萄心理很难避免。而且,中国社会对人的要求非常高,往往是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到。现在,网上年轻人的心态比较复杂,多是匿名的,这种状况很容易把人的潜意识、无意识中受束缚、受压抑的东西表现出来。

  洪晃:以道德为名鬼才信,有些人就是当婊子还想立牌坊。

  主持人:当我们被时代推入网络大潮,内心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准则?

  石述思:哈姆雷特说,“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在一个没有底线的世界,要恪守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自由,才能安全。在动物凶猛的时代,我们坚持做人就好了。做好人比什么都重要。

  洪晃:我觉得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一定还是那样的人。有好多原本在网络上准备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结果不还是被大众质疑嘛。说句俗话:狗改不了吃屎。还是做好自己吧。

  张颐武:我们对人性要有一种韧性的态度,谨慎处理公共关系和私生活,避免被人抓住问题。更要谨慎,理性分析网上的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持人|本刊记者 修思禹

  嘉宾|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 洪晃

  |知名时评人 石述思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张颐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