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地成长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志气,成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4-24 09:08
志气,可以让你用80%的资源做到120%的事。
每个人都曾经相信:只要想做,我就能做到。
但是随着时光的飞逝,这个人生珍贵的信念,还在你的记忆中吗?
从小到大,你有一成不变的志气吗?在社会的大熔炉中,你的志气又是什么?
坚持、努力、执着、实现梦想……找回曾有的志气,是你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
不想成体制的寄生虫
口述|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兵
每一代青年人都会抱怨:上一代把机会抢走了。少不更事的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其实,怨气的对立面是志气,怨气与志气是相伴而生的。而推动我每一步的成长和进步的,就是志气。
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国家取消统一分配政策,因为这个,当时心里很不平衡。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是刚刚开始失去“天之骄子”光环的。后来一想,这个政策对大学毕业生有坏处也有好处。好处是,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以前分配到哪儿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而是要看和老师的关系等很多因素。
不包分配,那就自己找,还要找个好的。这是我在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志气。
在志气的“驱使”下,我来到了北新建材。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是争取留在总部工作,还是去一线做销售。留在总部,可以不用风吹日晒,而做销售意味着今后就要纯粹做乙方,甚至丙方、丁方,到处求人。怀揣着对事业进一步追求的志气,我决定下基层做推广。到现在我也认为这条路是正确的。
志气不是凭空来的,志气的背后是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线的摔打很重要。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能创造价值吗?年轻人不能成为体制的寄生虫,寄生不了国家就寄生爹妈。
在北京做了四年销售,1998年我被派到大西南。按照传统的观点,经过打拼进北京的人,是打死也不愿离开的。而选择离开北京,纯粹也是为了一口气。
当时的建材领域,外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全面进军中国,很多领域的民族企业纷纷败北,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外资品牌占领。我们这个行业也是这样,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八国联军”全来了,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把路牌广告和销售点开到北新建材大门口,公开声称“亏五年把北新建材打到关门”。
那时确实把我们打得很惨,西南四省市场全部失守;北新建材在当地最大的经销商基本都加盟外资巨头做总经销,成了“皇协军”;经销商的欠款也都不还了;当地的大工程全是外资品牌供货,西南市场成了外资品牌的天下。
失去了经销商,我们下决心自己做。“成都,我来了”,我们是带着志气来收复市场的。连续出差两个月,我一直用腿丈量这片土地,一天都舍不得休息。在上交的调研报告中,我认为北新建材完全可以“解放”大西南。
那些日子,我心里憋着一口气,天天找客户谈。他们不理我,我就泡在客户的办公室,每天早晨我都提前客户半小时,在客户单位门口“迎宾”。凭借产品质量和给客户提供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还有我们的执着感动了客户。两个月时间,五家目标企业的业务全部被我拉了回来。
其实,实现企业、行业,乃至整个民族的复兴,不能只有志气,还要靠技术。
不能让老百姓买什么都只认外国牌子,好像连个牙膏、洗衣粉中国人自己都生产不出来,对中国的制造业这是一种悲哀。用自己国家品牌的产品,那才硬气啊。
可我现在觉得企业家精神越来越稀缺。更多的现象是,公司上市后,一年都等不了,高管就套现移民,谁还搞实业?大家都在搞快钱。做房地产都嫌慢,全民PE。现在,美国、欧洲都在强调回归制造业,我们却鲜有人重提制造业,就是因为觉得争不过人家,这就是没志气。
(采访|本刊记者 赵福帅)
争口气
口述| SK中国总裁 孙子强
童年的志气最单纯。
小时候,我的志向就是想参军入伍。幻想着手握钢枪,身穿军装,保家卫国的样子,当兵是儿时最神圣、最崇高的理想。后来读书把眼睛搞成了近视,当不成兵了,志向就转为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那时,我很羡慕设计桥梁、电脑、坦克的人,很有幸,我后来的工作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
1985—1993年,我先后栖身在无窗的地下室和集体宿舍,结婚后也没有自己的房子。当时我想,难道就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吗?如果在单位论资排辈,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排到一套房子,是时候改变自己了。
彼时,正逢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新的一轮下海潮开始了。我想,试试看吧。
其实,做决定之前我也斗争了很长时间。比如,父母那一辈人就不能接受——好不容易从福建闯进北京,进了国家机关,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非去做小生意当个体户?在家乡人眼里,上完大学到北京“做官”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而离开机关就预示着不仅一分钱收入没有,还要拿积蓄去冒险,一旦没游好,甚至会被淹死。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用心去做,一定会做成。别人都能活下来,我怎么就会淹死?就算淹死也要试一下。
或许,这算不上志气,只是一种渴望奋斗,过另外一种生活的强烈想法。但毕竟,这个简单的想法,推动我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不知道赌气的成分有多大,反正,我将住房还给了单位——当时我刚刚分到一套小两居,两家合住。我想,既然要走就走得干干净净。
自己做公司后,真的感觉到了创业的艰难。当时,全公司上下咬牙拼命,就是想拿下“全国十佳系统集成商”这一称号,竞争者的队伍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公司,像联想、方正等。好在,两年的奋斗,我们摘下了这一荣誉。
有时候,志气更像赌气,为个人的事可以不争那一口气,但是为了国家、为大义,一口气不得不争。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在经济上制裁中国,很多技术、装备的进口都遭到封锁。1990年北京承办亚运会,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首都体育馆的大型电子显示牌的中文显示。以前,这块电子显示牌只能显示数字和英文字幕,但亚运会将在中国举办,必须支持中文显示。
这套系统如果直接整套更换,则要花费几千万元。本着节约的原则,国家把技术升级的任务交给了我,规定5个月完成。于是,在体育馆找了一间办公室,我就扎了下来,直到离开机房的那天,别人说我的脸都绿了。就这样,4个多月后我完成了任务。这件事算是给国家争了一口气。
志气这件事,一定从小就要给孩子灌输。我觉得,男人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想要的东西,父母的资源、财富,跟子女没有太大关系。
(采访|本刊记者 赵福帅)
执着所拥有的
口述|洲际酒店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柏思远
中国有句俗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早日改变自己人生境遇的志气。
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在美国,教师并不属于高收入群体,可以说,我家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贫。但母亲却非常重视对我的教育,为我塑造了健康的心态和人生态度。
13岁起,为了补贴家用,我开始了打工生涯。但由于年龄原因,基本上没什么活儿可以选,我只能到餐厅里做洗碗工,以此来赚取微薄的收入。没有想到的是,我从那以后的人生跟这个行业有了不解之缘。
从洗碗“起步”,慢慢地开始成为学厨、帮厨,到16岁时我已经是助理厨师了,这为我今后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和美国其他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我是非常辛苦的。打工期间,每天早上8点起床,上课到下午4点,4点半出去打工,一直工作到半夜,然后回家做家庭作业。不过,也许是乐观的天性使然,我从未觉得自己有多苦。
立志成为一名酒店从业者,也许就从那时起在我心中扎下了根。直到现在,我都认为个人内在的推动力及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也有过不平衡的时候。到了假期,周围同学都跑到佛罗里达度假,而我只能打工,想想有点儿不值。好在,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很快被自己的“志气”平复。我告诉自己:打工对我来说,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经验的积累。面对一份工作,只有多花心思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升,从而得到命运的垂青。
也许,对其他人而言,酒店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行。但对我来说,这份工作充满了乐趣,每天,我可以见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沟通,还可以到世界各地旅行,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品尝各地美食。我觉得,命运仿佛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回馈我之前的努力。
仔细想想,我的所谓志气,并不是非常明确,也没有特别悲情的因素掺杂其中。我所拥有的,只是对自己兴趣爱好的执着态度。
(采访|本刊记者 崔玲)
策划 天下工作室
文 本刊记者 赵福帅 崔玲 编辑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