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书屋建设因素研究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社区,书屋,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5 12:3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提升民众的文化综合素质,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面向农村、社区的基层书屋建设。然而,普及后的书屋却没有达到预期之效果,没有引起民众的阅读兴趣。为此作者从基层书屋的建设与管理的现实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基层书屋建设探索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共以借鉴。
关键词:社区 书屋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2-0024-02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满足民众基本阅读需求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各种书屋也随“三送工程”、“惠民工程”、“文化下乡”、“书香工程”的春风,似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全国乡村、社区、机关先后普及了书屋建设。然而,书屋的普及似乎并没有唤醒民众的阅读愿望,“全民阅读”仅仅还限在口头宣传上,书屋内难有民众惠顾。究其问题是书屋建设问题?还是其它因素?下面笔者就来研究探索一下制约书屋建设的因素:
一、书屋面对的读者群体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福利事业逐步推进,书屋作为民众的公共文化基础教育的设施也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而普及。悠闲、清静、卫生、舒适的免费的阅读环境对于有求知欲望的人来说是多么美好的地方,而对于生活压力不大、文化程度不高,自我教育欲望不强的农民和社区民众却吸引力不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还是以吃、喝、玩、赌为趣,绝大部分民众喜欢的是打牌、跳舞、唱唱,群众文化还是停留在“说唱”文化活动之中,很少有民众喜欢静下心来到图书馆去看书看报,据资料统计显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书刊外借量,仅仅为年人均借阅书刊0.1-0.55册之间。
1.书屋的服务群体自我教育能力比较低
我国的绝大部分民众是从农田走出来的农民。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劳工就是那些农民……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利病”,“去开发他们,使他们知道要求解放”。开发他们就是宣传教育他们,使他们掌握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法治和民主理念。这种教育需要依靠农民自己的觉悟和奋起。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毛泽东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书屋是为民众的自我教育而举办,但是我们书屋的服务群体由于自身因素和生活环境,没有自我教育的压力和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民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现在城镇化建设不是农民住进城市就能成为市民,他们的文化、思维、生活习惯需要一个转换过程,特别是市民教育。要让市民通过自我教育了解城市生活规则、了解城市文明,其途径就是通过政府举办的社区书屋,让民众通过读书完善自我教育,而民众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动力是很有限的。
2.书屋面对的民众服务群体书屋意识还十分淡薄
当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一个国民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国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特别是在农村和城市新社区,民众根本不知道政府举办书屋的目的,也不了解书屋里的情况,更不了解书屋的服务。其一重要因素是绝大部分民众在经过学校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没有走进学校图书馆,也没有得益图书馆给其生活带来的乐趣,学校的基础教育也没有教育学生图书馆是人终身自我教育的场所,也没有培养学生一个读书习惯。农村的文化与城市的文明需求不同,读书对于不同群体的民众认识也不相同。由于城乡差异和经济的二元结构,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都普遍较低,封建文化思维还很浓,农民认为读书人与自己不是同类群体,不认为读书是自己生活需要,不认为读书也是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民众的读书求知的欲望有待我们进一步唤醒。应该看到民众健身重要,健脑更重要。
二、书屋建设的管理因素
书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书屋管理模式一直在探索之中,目前很难说那种管理模式可以作为书屋的长效管理机制去推广。书屋建设在筹划初期就没有把书屋的管理当问题,总感觉书屋房子找好了,图书送到了,让民众进来书屋就建成了。不管是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都是如此。特别是农家书屋和社区书屋,它是作为我国基层文化公益事业而实施的民众自我教育工程。不管是村委会、居委会都是以干部兼管和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来管理书屋居多,对书屋建设管理的不到位,将使这项基层文化公益建设名存实亡。
1.书屋建设缺少系统的组织者目前,书屋建设是作为文化下乡和三送工程去普及的,书屋建设的途径很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妇联、民政局、邮政局等各部委办局为了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向乡村、社区配送大量书刊。书屋的管理在地方没有具体落实到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公共财物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必须具有图书文献的社会管理经验,图书文献流的社会整序能力,对书屋日常管理具有业务指导能力,对书屋管理员的具有业务辅导能力,具有对社会公共财物管理的人才团队。这样才能使书屋的服务走进民众生活,才能让民众自觉的接受书屋的服务。目前,基层只有县区公共图书馆具有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图书文献的收集、采访、整理、保管、利用职能,也具有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辅导和培训能力。而政府各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也不清晰,再者利益集团也不情愿把自己的经费转给基层图书馆去运作,即便是把图书采购交给县区图书馆,也给你很多规定和限制。造成目前乡村社区图书不少,管理缺位,书屋作用很难发挥。
2.书屋缺少管理者目前书屋是让民众自主管理,这种社会管理模式过于理想化了。现代西方民主社会,市民的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我国,还无法实现对图书文献的市民自主管理。民众自主管理书屋是一种无组织、无规范、自由管理方式,这种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无法使书屋建设得以生存和发展。书屋建设必须要规范好管理员队伍建设,才能真正发挥书屋的社会教育职能、文献传递职能,才能教育农民利用农家书屋来实现自身的终生教育。书屋管理员的重要责任就是要把书中的知识、信息传达的民众的手中,通过管理员的宣传来培养民众的阅读兴趣。而当前书屋管理员来源,一是村委会、居委会的干部兼职,但是兼职图书管理员因身兼多职,没有时间去看管农家书屋,兼职图书管理员的缺陷是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图书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起来难度也大,难以将农家书屋的图书文献宣传出去。二是,义工服务。义工服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资源比较丰富,退休在家的老干部、老教育工作者等,这批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是书屋的管理太随意,缺乏书屋管理知识,很难胜任和完成书屋图书管理员的职责。
三、书屋建设的服务因素
书屋建设中的服务因素是制约书屋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书屋基础设施的投入只能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对于基层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而且仅是表面现象。缺不能反映书屋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不能反映民众对书屋的接受能力和利用能力。书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民众对书屋内书刊的阅读利用。目前书屋的建设也丰硕累累,书屋的书刊藏量、计算机、播放器等设备样样俱全,只是书屋的读者门可罗雀,与政府举办书屋的目的背离。其主要因素是宣传服务不到位。
1.书屋管理员服务能力有限书屋建设目前只是重视建设轻视管理,总认为书屋建好了民众会自觉的走进来。那知道读书不是请客吃饭,书屋的作用要靠管理员去宣传,去请民众走进书屋,还有要为民众讲解书中的知识和信息,去逐步培养和唤醒民众对读书的兴趣和愿望。因为民众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民众的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只能通过图书馆和各类书屋来满足,这也是政府举办书屋的初衷,全面阅读的目的就是让民众举止文明、有耻且格。书屋的管理员不仅是书刊的管理者,而且是书屋文献书刊的宣传员,民众读书的辅导员,管理员不仅要具体的掌握书屋的基本藏书,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积极热情的服务能力。而目前绝大部分书屋的管理员都是不懂图书管理知识,不了解书刊宣传方法,基本不知道书屋所藏书刊内容的管理者。可以说书屋的管理员基本是不称职,仅仅是有那么一点管理热情照看这书屋。
2.书屋服务环境条件偏弱书屋建设的硬件投入可以说是很快,书屋书刊数量、桌椅板凳、电脑设备、播放器材等,凡是书屋需要的政府各部门都送到了,可以说我们的书屋硬件设施建设是基本到位的。但是由于建设的出发点和认识思维不够重视,书屋的布局很少是从服务的民众方便程度去考虑,往往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和自身政绩去考虑。书屋的地点往往是“束之高阁”,原来书屋距离民众的生活就比较远,民众的生活圈内很少见到书屋服务,乡村和社区都把书屋房子楼上没有人上去的房子里。一来乡村和社区周围民众不知道身边有书屋,二来民众上下楼也不方便,书屋周围的服务群体基本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年)。三来便于干部看管,一年查是新书,二去看还是新书。特别是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便于民众出入的房子都用于出租。书屋的建设没有真真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和方便。促使原来就没有读书愿望的民众去过书屋以后就不想再去第二次。
3.书屋的宣传活动仅限于表面,民众其实很少知晓和参与书屋的读书宣传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民众了解书屋的藏书能够走进书屋读书。“世界读书日”、“农民读书节”、“服务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红领巾读书活动”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只是为了提高民众对书屋的认识,唤醒民众的阅读欲望。而我们书屋在实际宣传活动中都变了味,读书活动都限于形式。你想“红领巾读书活动”已经搞了三十多年,培养了近二代人,缺没培养出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农民读书演讲比赛”你看看有几个选手是真真的市民和农民。我们的民众读书愿望都还处在萌芽之中,还没有掌握多少书本知识,你让民众讲啥?所以书屋的组织的读书活动仅能限于对民众阅读愿望的启发和培养上。为民众开设“故事会”、“读书会”的形式来诱导民众走进书屋,而且书屋的读书活动是经常性,就像学生上课,天天讲日日播,才能把民众转化为读者。
4.书屋的书刊配送小而全,没有侧重,没有考虑民众的实际阅读需求在现实社会中送礼也要讲究对象,要看礼物是不是人家需要的。送书也是这样,要看书屋服务群体的需要,你不能把我们的民众都当成专家学者。今天看本书明天就会科学种田。要充分考虑农民对图书文献的接受能力、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语言。针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书屋服务群体,各类图书文献尽量减少政治理论、科学理论和专著。以休闲娱乐的方式为农民选送一些道德思想、革命传统故事、乡土文化掌故、文学经典故事、法律宣传画册等书籍。这类书籍尽量减少文字,增加插图、绘画。让以连环画为主的图书充实农家书屋。像《中国通史》绘图本,《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西厢记》等连环画图书来吸引民众走进书屋,在边看、边玩、边学的过程中传播科普知识,培养农民读者的阅读兴趣,唤醒农民读者的阅读欲望。只有趣味性、简单易懂的图书文献才能逐步培养民众的读书愿望。
总之,书屋其实就是一个为民众提供自我教育的学习场所,它的社会作用是潜移默化,对民众的生活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满足民众的读书权利是政府举办书屋的出发点。营造全民阅读,建立和谐社会是书屋建设的目的。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生存能力、减少城乡差距是政府的愿望。政府既然举办了书屋就要让书屋的知识能够让民众接纳,并逐步的完善书屋的服务,让民众共享经济改革带来的精神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忠斌袁曦临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能力调查(J).《新世纪图书馆》2013(12)82-85
文/尚海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