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探究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新课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
  • 发布时间:2014-11-25 12:56

  摘要:要改变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一要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二要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三要培养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四要巧用图片,多做课件;五要优化问题设计。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2-0158-01

  新课标下,教育教学活动特别强调高效性。可以这么说,高效是决定新课标课堂教学成败的最关键因素。鉴于此,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真正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高效。事实也是,凡是优质课堂,一定也是名符其实的高效课堂,反之亦反。那么,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有真正的高效呢?本文笔者拟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在本文中着重谈谈如何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问题。

  按说,作为历史学科,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历史学科的绚丽多彩,也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具有的。但是,在许多学生的眼里,历史学科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表现在,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讲,同学们被动的接受,老师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却是效果甚微。要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

  一、要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事件往往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只有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本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施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制造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讲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可用“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赵薇是同学们熟悉的一位明星)”的新闻导入,并提问:“中国人民为什么对此事表示强烈不满?”引导学生了解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及其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法西斯的愤恨,并结合目前日本右翼势力死灰复燃,撰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来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样就避免了空喊口号,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课堂当中来了。

  二、要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如能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情境,他们的学习情绪必然高涨,从而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例如在讲到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教师用第一人称讲述,学生闭眼把自己想象成是杨靖宇,身临其境的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和中国人的顽强,从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要培养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形象比比皆是: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监禁七年而不动摇到李时珍踏遍全国各地,历尽艰辛,矢志不渝,最终写成《本草纲目》,再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要巧用图片,多做课件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利用图片和课件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能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编排有序。例如在讲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收集有关的图片和短片制作成课件,上课时给学生观看,这样使学生对香港和澳门回归有了更直观和具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香港和澳门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同时对台湾和平统一更充满信心。讲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的子目“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时,利用课件展示一个雷锋的小故事,短短的几分钟便引起了课堂轰动,因为它比教材更精彩,更有感染力。它既能使学生振奋,又能巧妙地把学知识和育人结合,再联系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发扬雷锋的“挤”和“钻”的精神,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样既使学生知识更牢固,同时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以升华。

  五、要优化问题设计

  现行教材中的问题较过去虽有较大改进,但从总体上看依然是封闭题过多,学生多半是死记硬背,所以在问题设计上要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思考历史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课堂高潮迭起。如以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为例,如果采用讲述法,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这项技术是在什么发明的、意义是什么、影响有多大,那学生只是一个听众、一个知识的记忆者。因而围绕这个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第一个问题:当时人怎样想办法将铁矿石炼成铁水?学生开始动脑筋了:铁矿石炼成铁水需要很高的温度,关键是想办法提高炉温。提高炉温首先是火得烧旺,那就得改进鼓风设备。第二个问题是:在此之前,中国在金属冶铸方面有什么成就?学生恍然大悟:中国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很高,青铜艺术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不就是冶炼成铜熔液铸造出来的吗?学生由于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注意力,效果不言而喻。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提高教学效果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待于多多探索和研究。

  文/张劲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