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空巢老人,农村,和谐社会
  • 发布时间:2014-11-25 13:37

  摘要:相较于城市中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农村老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情况也更为复杂,努力探究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空巢老人 农村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2-0380-01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期的历史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但由于自身能力、社会保障、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制约,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大力改善农村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拟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产生原因、生活状态及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成因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生活在农村,年满60周岁,无子女或者有子女但子女常年外出谋生而导致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农村空巢老人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既有社会社会发展导致结构变迁的共性原因,也与我国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密切相关。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推行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政策,尽管近年来逐步进行调整,但多年积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却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解决,这必然导致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福利待遇得不到满足,处出务工的子女由于生活成本较高,既无力把父母接到城市居住,又需要老人在家中照顾孙辈,老人们被迫留在农村成为空巢老人。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老年群体仍然选择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或养老,这也导致大量农村空巢老人的产生。据民政部的粗略统计,2011年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2亿人,近年来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三是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我国社会人口的自然变迁。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农村生育率明显降低,这一方面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但也改变了人口自然变迁的规律,产生了大量独生子女、少子女家庭。同时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增长,整个农村的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老年人比例增加。

  四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现在,年轻一代生活环境和接受的观念与上一代人差异较大,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模式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化养老的新模式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转型使得空巢老人日益成为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二、当前困扰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有情感缺失的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收入的困扰。经济基础是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基本要素。当前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仍从事传统农业,比较收入不高,缺乏独立经济支撑导致老人们仍要依靠别人。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已经工作,大多处于或者既将处于谈婚论嫁的年龄,结婚、买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面对高企的房价,很多人选择向父母伸手,农村空巢老人在负担自己的生活以外,还要剩吃俭用补贴子女,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党委政府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所提供公共产品(包括福利、补助等)种类有限,数量较少,这一点对比城市的空巢老人差距尤其明显。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有了一些保障,但每月五六十元仍然是杯水车薪。新农合作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互助医疗制度,对于广大农民(包括农村空巢老人)看不起病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农村空巢老人大多年老体弱,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相比年青人也更多,但收入却又十分有限,两者形成了极大矛盾,小病拖、大病靠成为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共同选择,这既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也成为他们的一块心病。

  三是缺乏必要的照料。人到老年,行动不便,格外需要人照顾。但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无子女或者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生活起居很不方便。从子女角度讲,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常回家看望和照顾老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配偶之间互相照应是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的主要生活方式,但由于他们大多都到老年,身体机能已经不如从前,有时候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何况照顾对方。繁重的生活负担,也容易引起老人性格变化,导致家庭的不和谐,影响老人安度晚年。

  四是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根据马斯洛的社会需要理论,归属与爱的需求是老年人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老年人除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得要精神上的关心。由于农村的文化设施不够健全,学习娱乐场所较少,老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社交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因此利益诉求和情感表达渠道比较窄,有话经常憋在心里,一般人很难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他们纾解心结。

  三、妥善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妥善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政府引导、加强保障、社会参与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逐步提升广大老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是逐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强化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是政府应尽之责,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对农村空巢老人中的特困群体,建议出台相应的办法,通过设立专门救助基金等形式,在完善面上保障的同时搞好点的帮扶。新农合制度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保障水平低、手续繁琐、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少针对性服务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服务和保障农村空巢老人这个角度讲,建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老人的应急联动和日常保健等方面的建设,以适应农村空巢老人的特殊需要。

  二是发展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中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家庭为单位负担养老的模式仍是目前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养老的许多责任必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转移。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加快形成社会化养老的机制。以村为单位或者几个村联合建立社区性质的养老机构,既便于农村空巢老人就近养老,节约成本,也符合老人们传统的养老心理和故土难舍的生活习惯,易于增强老人们的归属感,应该大力倡导。经济较为宽裕的农村空巢老人,可以采取企业式、互助式等灵活多样的养老模式,党委政府应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场地、资金等实际困难,为老人们就地就近养老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是大力倡导孝道文化。客观上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仍将是我国目前最为主要的养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养儿防老、代际传承仍是人们普遍心理,因此在发展多样化养老方式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鼓励子女善待父母,这既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表示。首先,要通过舆论宣传、开展敬老月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起浓厚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大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宣传,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努力维护好老年人权益。最后要注重调解好老少两代人之间观念上的差距,充分发挥正能量,努力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

  四是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年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农村来讲,目前还普遍存在文化活动种类少、老人们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要鼓励广大农村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多参加一些自己喜欢和力所及的活动,比如根据个人爱好参与书画社、门球队等,既强身健体,又融入社会、消除孤独,实现老有所乐。同时,可以考虑加强与城市社区文化互动,开展结对互助活动,既让城市老人体验农村生活,又能为农村老人创新文娱活动方式提供借鉴,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游秀钦.空巢老人的困境对社会工作新理念的需求[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2008;(5).

  [2]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9;(21).

  [3]刘萍,席淑华,马静.《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J].《护理杂志》,2009;(26).

  [4]庞小燕.空巢老人问题与对策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5).

  文/赵泽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