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宋代,古琴文化,宋代文学
  • 发布时间:2014-11-25 13:41

  摘要:宋代,文化大昌,艺术也出现繁荣气象,这同宋代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宋代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极为罕见的艺术全才,诗文词曲,琴棋书画,样样精工。宋代社会的基础是文官政治,使宋代文化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其价值取向塑造着一代世风。宋代社会的崇文风气,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宋代艺术浓厚的人文意味、思辨气质及忧患意识,都可以从中寻觅到踪迹。因此,可以说,以国势气魄论,宋代显然不及汉唐,但若以整体文化实力而论,宋代文化却超越前贤,且为后世所不及。本文就宋代古琴文化和宋代文学进行了重点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宋代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宋代 古琴文化 宋代文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2-0391-01

  艺术,是人类内在心灵的表现。既然宋代文人不能够追溯初盛唐那种明朗、闳放的气势和自由、高昂的力度,它必然要找到适合于时代心理的形式和风格。处于这种浓郁的书卷和人文气息的浸润之中,宋代文人多为政治家、艺术家及学者的复合体,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人广博宏人。而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宋代的古琴文化研究

  苏东坡家藏宝琴,他一生奔波,无论走到哪里,必携带雷琴,除了自己拂弦白娱外,只有挚交琴友才能一弹,道士琴家戴日祥曾与苏东坡等人游览桓山,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为众人助兴。苏东坡被谪贬黄州时,访定惠院东尚氏之第的海棠,在海棠树下饮酒赋诗,酒酣微醉,著名琴家崔闲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琮琮.意非人间也。这崔闲,字成老,号玉涧道人,为庐山处士,多才艺,妙工古琴,既是苏东坡的忠实追随者,也是苏东坡的挚交琴友。

  与唐代宫廷古琴备受冷落的时况迥然不同。自宋太宗始,宋代帝王均十分好琴,宫廷中设有琴待诏。宋太宗赵匡义在至道元年(995)曾“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命待诏朱文济、蔡裔给人们演奏。宋徽宗更是嗜琴如命,他曾搜罗当时南北名琴绝品,并专设“万琴堂”来收藏这些名琴。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唐代制琴名匠雷威所斫的“春雷”琴。宋徽宗精于弹琴作画,善作诗文。传世名画宋徽宗《文会图》、《听琴图》即其生动写照。《文会图》是宋徽宗与一群文入学士在御花园内写诗宴饮的情景,后面石案之上放右一琴,说明弹琴与吟诗作画一样,是文人雅集不可缺少的内容。《听琴图》则描绘在一棵高耸入云的青松之下,宋徽宗身穿常服信手弹琴,旁边山石之上华有两人.侧耳倾听,琴声是那样悠扬,令人心醉.

  宋代政治、军事赢弱,而文化繁盛,琴学上出现了第一部琴史。作者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团,家学渊海,精研子史,于“广览而博求”中稿写出<琴史>六鲞,收录自先秦至宋初琴人一百五十六人,并从<莹律>、今还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在他们的倡导与影响下,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极为盛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名士俱以弹琴知名于世。徽宗政和年间,钱塘太守梅公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举行琴集,曾集手下清客和杭州文入学士,带来名琴数十张,弹奏品评,一时传为佳话。北宋时期在诸琴派之外还彤成了一个琴僧系统,自朱文济(宫廷琴师,太平兴国时“古琴为天下第一”)以下都是僧人,他的弟子慧日大师夷中及再传弟子知白、义海都是有名的琴僧,而义海的弟子则全和尚及其再传弟子照旷以弹奏《广陵散》“音节殊妙”而著称,这一琴僧系统构成中华琴学的一大奇观。

  二、宋代文学研究

  1.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理学与宋代文学。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宋人尚理,诗文中的说教意味比较浓厚。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诗文作品的政治功能明显加强,这就使宋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同时,宋代诗文中议论成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独表达政见的奏议文是这样,就是亭台记一类的古文,宋人也照样大发宏论。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诗中议论的成败得失。议论是有宋一代的风气。

  2.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宋代国势衰微,军力孱弱,对外战争总是败多胜少。宋王朝从建立以至最后复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竭。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兴国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爱国主题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患不断,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北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如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等等。南宋时期,爱国主题更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

  3.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散文风格的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文风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宋代古文空前普及,作家队伍日趋壮大。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达到了巅峰地位,前代无法匹敌,后世难以超越。

  参考文献

  [1]张雷宇.幽韵冷香,清虚淡雅——论姜夔的咏物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张雷宇.幽韵冷香,挹之不尽——论姜夔的咏物词[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潘殊闲.论宋代苏轼文化现象[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4]岳鸳鸯.苏舜钦文学思想刍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王祥.宋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6]贾喜鹏.苏轼的生死观略论[J].韶关学院学报.2010(07)

  文/周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