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财会信报》已经9年了。2005年6月的一天,当收发员把一份用牛皮纸信封装着的《财会信报》交给我时,我很惊讶:为什么《财会信报》编辑部会给我寄报纸呢?带着好奇的心情我拆开了信封,一份陌生而饱含编辑心血和汗水的《财会信报》展现在我面前,报纸的内容顿时吸引、打动了我。《财会信报》是一份会计业务性很强的报纸,我被其中的“评论”、“要闻”、“各地”、“法规与实务”、“焦点”、“资讯”、“家园”等栏目内容深深的吸引。从那以后,我就对《财会信报》情有独钟,并把报纸上对实务工作有指导性的文章复印几份,传给好友、同事阅读。
从2006年起,我征订了《财会信报》,到2010年止。5年多的时间,不管炎夏还是寒冬,无论下乡检查工作或外出接访,还是在机关办公,《财会信报》都随时随地与我相伴,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我每收到《财会信报》就珍藏,到2010年年底,已经整理收藏《财会信报》120多期。
《财会信报》的内容来源于实践,服务于财务、财会,经济建设,与时代同步,与广大财务人员同心,其“好看”、“好学”、“好用”的服务宗旨也感染着我;其编辑之严谨、编排之活泼、文笔之隽永、论述之精辟,令人难于忘怀。我专门拿出一个柜子,保存《财会信报》等财政刊物,工作之余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每读一次,总有新的味道、新的理解、新的收获!就因为具有可读性、指导性、服务性,《财会信报》才能在现今竞争对手林立的氛围下,犹如冲出重围的一匹黑马,独领风骚。
《财会信报》最大的特点是,办报服务于财务人员、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建设,所采用的稿件“论质量不认人”,用稿不“排外”,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取得了作者与读者的信任。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际操作性,这也是它生存的立身之本,长久不衰、活力之源。《财会信报》真正拥有一大批读者和忠实可靠的作者队伍,这是在全国报纸、杂志都不多见的现象。
在相识《财会信报》的3000多个日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财会知识和财务法规,尤其是“各地”、“财税专刊”、“财会人生”、“家园”等栏目,我像海绵吸水一样从中汲取新的知识与营养,这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开拓了我的视野,而且弥补了我知识的欠缺,改变了我的人生。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写财务财会管理方面的文章,搞不懂的就向《财会信报》的老师请教。编辑老师不厌其烦传授我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向我传递报道信息。经过编辑老师不遗余力的指导,从2006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每年都会有几篇文章篇在《财会信报》刊登,其中一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还被《河北财政》、《财政调研与决策参考》等省、市级财会专业刊物采用。
十年间,《财会信报》的领导和编辑老师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使我受益非浅,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对学术研究一丝不苟、敬业负责的态度。尤其是2012年认识的丁静老师,她经常与我交流,告诉我《财会信报》及有关报刊杂志阶段性宣传报道的要点,使我写稿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鼓励我只要有好的稿件就大胆投给《财会信报》。丁静老师这种对作者、读者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令人敬佩。同时,我也通过报纸结识了一批权威的撰稿人,各位作者通过《财会信报》这个平台,交流各地财务、财会工作经验,提出有指导性的管理建议,指导各地实务工作,支持各地的经济建设,也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现在,《财会信报》是我学习上、工作上的良师益友。我没有华丽的词藻来赞美它,只想说:《财会信报》,谢谢!如果我是一片绿叶,那么您是我的根系!衷心祝福《财会信报》能永远服务于读者,服务于财务、财会,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建设!祝《财会信报》越办越好、充满活力,编辑老师身体健康,工作、生活愉快!
文 李东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