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2013年底很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在全国掀起了“社区运动”,纷纷在居住区内设立社区银行,以寻求错位竞争,而“步行便到,不用排队”被认为是其最大的优势。然而目前,大多数社区银行都面临着门可罗雀的尴尬,即使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措施,但仍然鲜有居民前来储蓄,无奈之下部分网点已放弃了经营。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曾一度被国内的业界人士视为提升我国金融服务水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并被很多商业银行看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市场。那么,之前被普遍好看的社区银行如今为何陷入困境之中呢?
对此,有人指出,虽然银监会已经发文支持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但发牌速度却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此外,目前大多顾客仍习惯于传统银行网点,对社区银行难免会持观望态度。不过,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并不是主要原因,国内社区银行发展乏力的关键是定位有误:社区银行不等于小区银行,其原义是指本地小型银行。
数据显示,2002年6月末,美国共有社区银行7258家,占商业银行总数的90.67%;平均每家社区银行员工数量为42人,资产总额为1.11亿美元,所有者权益为1111万美元,分支机构为3.4个(含总行),只分布在本地(本州、市或县)。美国社区银行主要为小企业及个人小客户服务,其贴近客户,服务周到;同时,为与大银行展开竞争,其存款利率较高,而收费更低廉。
可以看出,美国社区银行的首要特点是规模小、员工少,只局限在某个地区开展业务,而我国民生、光大以及兴业等等商业银行的规模很大,业务遍布全国,根本不符合社区银行的主体特征。同时,社区银行应该主要面向中小城镇、县城或者城市郊区的居民和企业,而非面向城市小区居民。一方面,小区居民的人口只有区区数百人,更很少有企业入驻,不足以开展存贷款业务。另一方面,顾客办理银行业务又不是上街买菜,并不需天天往银行网点跑。在正常的使用频率下,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营业网点密度已足够应付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社区银行的位置优势并不明显,故很难吸引储户放弃四大银行而前来存款。
事实上,即使在美国,社区银行也较难在金融发达的大城市立足,其更多的是与中国农村信用社等县域商业银行类似,扎根于中小城市或不发达地区。相比于大型银行,社区银行在城郊、县城以及村镇的主要竞争优势是:其一,其员工和分支机构较少,管理简单,运营成本低,进而能推出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收费标准;其二,在偏远地区,社区银行的员工往往与本地储户、企业较为熟悉,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其三,社区银行的经营决策较为灵活,可以更方便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因而广受欢迎。
文 胡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