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的“健康”你敢要吗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舶来品,维生素,海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3 09:38
随着海淘和代购产业的日益发达,很多妈妈会给宝宝购买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食品、药品和用品。比如,有名的香港保婴丹、挪威的鱼油、美国的ChildLife系列……没有买不到,只有想不到。为什么妈妈们会如此推崇舶来品?这些舶来的“健康”真的让人放心吗?
事关宝宝健康,为何妈妈推崇舶来品
最近几年,海淘渐渐成为时尚。一方面,大家对宝宝的吃喝用都比较关注,宁可多花点钱在宝宝身上,要让宝宝用最好的、最安全的产品;另一方面,国内新闻经常爆出产品不安全的消息,让爸爸妈妈们心有余悸,思忖之下觉得还是“外国的月亮圆”,于是转战“舶来品”。
你为宝宝买过国外或港澳台的保健食品、用品吗?
A.经常买 50%
B.偶尔买过 21%
C.从未买过 29%
现在信息非常开放,在国内就能实时看到海外的产品信息,而且出国也相对容易了,物流也很发达,很多父母都有过海淘的经验。
为宝宝购买“舶来品”,你更偏重哪方面?
A.同辈妈妈的推荐及口碑 67%
B.听说过的大品牌 33%
C.亲身试过的效果 0%
在第一次购买舶来品时,几乎没有人在购买海外产品之前先自己尝试过效果。大部分父母会通过同样做妈妈的朋友的推荐来了解海外产品的用途和质量。而有些人只是听说过一些大品牌,觉得大品牌质量有保证,可以买。
国外买来的宝宝保健品,你觉得质量靠谱吗?
A.靠谱 50%
B.说不好 50%
C.不靠谱 0%
为宝宝买来的“舶来”保健食(用)品,你觉得实际效果如何?
A.很不错 20%
B.没感觉 40%
C.聊胜于无 40%
对于购买回来的舶来保健品、用品,经自己尝试以后,觉得效果很不错的人其实并不多,而大多数的父母报告说看不出来效果,仅仅觉得聊胜于无。看来,舶来的保健品和用品,效果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有当了爹当了妈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花心思、花时间去海淘或代购舶来品。随着媒体关注度的日益增长,一些保健食品和用品时不时曝出负面新闻,造成了父母对国内食品、用品安全的担心——担心宝宝中毒;担心激素导致宝宝性早熟;担心宝宝的衣服大量使用荧光剂;担心玩具中的塑料制品安全不合格……相比之下,国外的产品似乎更让人有信心,比如在美国,有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监管;同时一旦某个产品发现有问题,商家也会立刻召回。所以,很多父母一考虑到安全性,往往会选择舶来品。
从价格上来说,国内很多国际品牌价格和国际接轨。当海淘成为可能的时候,很多海外的商品并不比国内的贵。比如在美国,经常有节日打折的活动,同样的牌子,打折的时候美国的价格比国内的价格反而要便宜。这也是一部分父母海淘舶来品的原因所在。
舶来品,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但是,父母们要注意,购买舶来品的时候要仔细分辨,而不是随大流和跟风。如果要购买某个海外的产品,要先把产品的说明仔细看看,看不懂的去找能看明白的人或者翻字典、上网查,一定要事先搞清楚你要买的产品是不是你想买的产品,是不是适合宝宝使用。有一些卖家为了挣钱,会自己添加一些广告词,而不是把产品的成分一一翻译出来,从而误导消费者。比方说,很多妈妈喜欢海淘宝宝的辅食,如鹅肝泥、奶酪鳕鱼条等等,听上去很有营养,再加上商家使用一些广告词,比如“丰富营养”、“高钙补锌”等等,更让人觉得可以买来给宝宝吃。有些妈妈跟风,出现了团购潮。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是婴儿产品,它们有的是成人的零食,含有对婴儿来说太多的盐分;有的甚至含有防腐剂、添加剂等等婴儿不应该吃的成分。如果妈妈在购买时只跟风,只看中文说明,就很容易上当,既多花了钱,对宝宝又有害无益。
还有些妈妈不认真看说明,只望文生义。比方说,我们常常把幼儿维生素叫小熊糖,因为产品做成小熊的样子,吃起来甜甜的,但它不是真正的糖!妈妈想当然以为是糖,宝宝要吃几颗就吃几颗。然而,维生素的瓶子上清清楚楚写了每天只能吃一颗或者两颗(不同的牌子量不同),不能吃过量。而且宝宝在生病或者吃药的时候,能不能吃维生素,要咨询过医生才可以。因为它不是零食,不是糖,不能过量食用,所以瓶子上用大字写着:keep out of the reach of children!(放到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少妈妈会给宝宝买一些含有药物成分的产品,比如,保婴丹、黑接骨木糖浆等。从安全的角度来说,这些产品其实不能随意地自行给宝宝服用。一方面,有些药可能是按照体重来算剂量的,有些药是按照年龄来算剂量的,不过如果没有写在说明上,也许妈妈算不对剂量;另一方面,药物毕竟是药物,不管用什么药,必须实现要咨询医生或药剂师。在美国,即使给宝宝吃非处方药,都要问问药剂师,有时候也许两种非处方药不能一起吃。我记得有一次我家宝宝吃一种药,药剂师叫我们停掉维生素,因为里面的铁成分会影响药的吸收。所以对于这种有药物成分的,一定要问清专业人士。
还有一些产品,比如奶酪,是需要在冷藏的情况下保存的,但通过海淘运回来,这个运输过程到底是否符合条件,妈妈们是否搞清楚了呢?
健康不问出处,是否“舶来”不是重点
所以说,买海外的产品,不能偷懒,不能想当然,不能跟风,要动脑筋,想办法读懂说明。这也是事关宝宝安全的大事。有一些宝宝的用品,比如奶瓶、喝水杯等等,在运输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像这些产品如果有条件可以海淘。不过,很多产品也不一定要买舶来品,就如我们调查的那样,舶来品的效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
而且,当国内的妈妈买了海外的某些产品,因为人在海外,用品的售后方面可能不太方便。而且也不可能天天关注自己购买的产品,万一有产品因为质量问题需要召回,妈妈可能也不知道。更甚者,网上很多卖家真假难辨,也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的可能,也无人监管,碰到这种情况,妈妈多数情况下可能只好吃“哑巴亏”了,金钱上的损失还是小事,如果对宝宝造成实际的伤害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爸爸妈妈要练就“火眼金睛”,学会辨别。
对于一些宝宝要吃的,比如宝宝的辅食,可以偶尔买专门做宝宝辅食的品牌,通过可靠的买家购买。不过妈妈有时间的话,自己就地取材,做的辅食更新鲜,更安全。有些产品如果国内有且比较可靠的,妈妈们也可以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万里迢迢从国外购买回去。
为了宝宝的健康和安全,爸爸妈妈需要多看、多查、多咨询,而不能以为把宝宝丢进“舶来品”的篮子里就万事大吉了。
指导专家|陈忻(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编辑|姜静璐 美编|劳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