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预算法》作用明显 部门决算大幅细化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部门决算,预算法,工资薪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1 08:35
7月17日,中央部门公开2014年度决算数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7月17日,2014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这是自2011年以来,中央各部门第五次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也是新《预算法》于今年初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次部门决算公开。
记者了解到,相比于过去,今年部门决算公开创新颇多,不仅公开力度更大,内容也更细化,比如,首次公开了工资福利费用、政府采购支出、机关运行经费以及公务接待详情等,反映出新《预算法》经历大修和完善之后,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
决算公开大幅细化
此前,中央机关单位已经四次晒出决算报告,公众虽然充满期待,但普遍认为报告中存在各种不足,比如,只有数据而文字说明含糊、只有总数而少有细账等。对此,新《预算法》对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且规定,政府预决算信息未按规定公开或作出说明,将被追究行政责任。
记者发现,在新《预算法》的推动下,今年的部门决算公开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2014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涉及单位近百家,支出总额逾1.2万亿元。决算公开表格由去年的6张增加至8张,并首次公开了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数据,使得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的最终用途一目了然。同时,还首次公开了财政拨款收支汇总表,使中央部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结余情况一清二楚。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按“经济分类”公开是执行新《预算法》的要求,“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按“经济分类”可呈现出中央机关单位的明细账,便于公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在决算公开内容细化之后,一些以往公众难以了解的数据也首次露面,包括工资福利费用、政府采购支出、机关运行经费、国有资产占用情况等。而“三公”经费公开内容也更加清晰,经费注释说明也更详细,在去年已经公开出国(境)团组及人次、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的基础上,今年又首次公开了公务接待费相关的批次及人数。
白景明说,这些新增领域的公开显示今年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也是落实新《预算法》规定的重要举措。以政府采购为例,目前我国年政府采购资金规模已近2万亿元,通过预算公开、合同公开以及决算公开,政府采购全过程的公开机制才能建成。
工资薪酬首次披露
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到底如何,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部门决算数据公开中,绝大多数中央单位首次公布了“基本支出”情况,由此,工资福利支出及其包含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内容也一目了然。
据记者统计,至少82家中央单位晒出了2014年度工资福利支出,总额约960亿元,占这些单位决算支出总额的8%。从结果来看,一些“较大”的单位工资福利支出也相对较高,其中,超过100亿元的单位有两家,分别为教育部和国税系统,支出数额分别为238.89亿元、233.19亿元。而中国人民银行、中科院、海关系统等三家单位的工资福利支出总额也超过了50亿元,分别约为87.43亿元、55.72亿元、53.37亿元。
不过,对此前各年度的决算公开,专家学者们就曾提出,各单位并未公布职工人数,因此无法获知人均经费,难以准确评测出政府部门的花钱效率。在此次的部门决算公开中,上述问题依旧存在——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气象局两个部门公布了职工人数信息,且格式也不统一。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目前工资福利支出仅公布一个总数,还是不够的。他建议,各部门在公布工资福利支出时,应体现对于几类人员的投入情况,比如,将人员细分为在职人员、“临时工”、离退休人员等,分别公示各类人员的支出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清晰地界定各部门工资福利支出的合理程度。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上述82家单位中,有71个单位的津贴补贴超过了基本工资,占比将近9成;这82家单位的基本工资总额约为244亿元,而津贴补贴总额接近521亿元,是基本工资的2.1倍。有专家认为,津贴补贴占比较高,不利于勤政廉政。
“三公”经费大幅降低
“三公”经费一直广受公众关注,今年也不列外。财政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上年减少11.35亿元,下降16.2%;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下降17.8%。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56亿元,下降18%;公务接待费6.61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87亿元,下降36.9%;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5.9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28亿元,下降12.8%。
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前各年对比,今年各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决算支出,不仅公布了出国团组及人次、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还首次公布了公务接待的批次及人数,并将国内接待和外宾接待单列开来。
例如,国税系统跨地区税务部门间国内公务接待242652批次、2115364人次;国家海洋局公务接待73033人次;农业部公务接待55598人次。此外,审计署还发布了“外宾接待费明细表”、“国内公务接待费支出表格”等多个表格,图说去年该署公务接待了哪些机构、花了多少钱;最高法不仅公布了接待外宾的国别,还公布了职务、姓名。
白景明表示,今年中央各单位晒出的“三公”经费情况,细化程度前进了一大步,“各单位的规模、职能不同,不能仅从数据表面解读各单位的‘三公’经费情况,所以必须细化,晒出细账,细到公开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这种程度,才能让公众全面、客观地了解‘三公’经费的实情。”他说。
此外,今年各部门还首次公开了“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其中重点列出了部级领导干部用车数量、一般公务用车数量,以及价值2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数量。“这是为了呈现实物资产的状况,比如某个部门上一年度买了车或大型设备,那么它们在哪里?有没有被私用?通过数据公开可以避免国资流失。”白景明称。
机关运行经费亮相
据了解,今年各部门公开的机关运行经费是指为保障行政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此外,各部门首次公开了政府采购支出,并按照采购货物支出、采购工程支出和采购服务支出分别列示。
“会议费、培训费等行政经费、政府采购信息等都是社会上非常关注的支出内容,也是对政府花钱质疑比较多的地方。”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公开这些信息,能令公众更好监督政府的行政开支是否合理、有限的财政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据记者统计,至少有73个部门亮出了会议费、培训费情况,其中会议费总额约为10.6亿元,培训费约为13.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受规模、职能的影响,会议费用的多少也呈现“冷热不均”。比如,国税系统的会议费总额超过3.5亿元居首,中国人民银行的会议费也接近2.3亿元。与此同时,也有单位的会议费较低,其中,红十字会仅为0.72万元。
“政府部门的会议费现在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且应公布得更为细致。”叶青则称,目前政府部门很多会议可以利用本单位的办公楼、会议室,而且应当更广泛地使用视频会议,将酒店、会议中心租用场地、就餐甚至住宿等费用“省下来”。此外,他还建议,应当借鉴“三公”经费的做法,将会议费细分,“比如一年中,全国性、区域性等不同层次的会议召开了多少次,不同主题、类型的会议召开了多少次,以及花费各是多少。这样,公众一方面能够看出这些会议到底有没有必要开,另一方面也便于监督是否花费过高。”
有专家表示,必须看到,规范政府支出绝非“一纸公开”就能解决的问题,当前政府花钱依然存在不少违规违纪现象,也凸显进一步推进公开和深化预算改革的必要性。6月底,审计署发布的《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就指出,当前中央各部门在“三公”经费、会议费等管理使用中仍存在不少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
本报记者 沈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