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管机制 向“鲸吞”科研经费说“不”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科研经费,贪腐,财务制度
  • 发布时间:2015-07-21 08:40

  日前,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对科技项目投入上碎片化管理的混乱局面做出了整合,旨在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彻底杜绝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灰色地带”的存在,遏止浪费。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研资源使用的乱象,国家的科研支出不断增长,但却鲜少出现真正能够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根据财政部的统计,近8年来我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近5年来,中国科研经费支出实现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长,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了5000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却伴随着科研经费屡被吞噬的现象。有业界人士指出,每年的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剩下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接待等。

  由此可见,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贪腐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对创新、研发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于国家实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审批、管理、监督机制已是势在必行。

  依笔者之见,要想彻底杜绝科研经费被“蛀虫”所侵吞,最主要的是对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各部门之间缺乏互相沟通协调,科研计划的多头管理造成了资源配置的碎片化,项目多头申报,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科研经费的浪费。另一方面,是对科研经费的监管还相对粗放,给一些投机钻营者以可趁之机。专项组织实施的部门重资金分配,轻管理监督,项目绩效考核和成果后期评估制度不健全,自然会造成权力寻租的乱象。

  因此,要针对此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要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将包括科研经费在内的详细财务收支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实现有效监督;其次要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和相关责任人的问责机制,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把握每一笔科研经费的流向是否另作它用,以此强化相关机构及其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贪腐行为;再次,要定期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现、清理与项目无关的经费支出。

  除了硬性、严格的财务制度和内控机制外,还要建立起包括承诺机制、评价体系等在内的软性管理体系,通过连续的监督和诚信记录来辨别真正可以做出成果的科研人员,针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奖励,以更好地培养其科研能力。不仅如此,要想提高科研基金的使用效率,杜绝学术腐败,还需要加强科研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其提供合理的待遇,实行重结果、讲实效的绩效奖励,刺激相关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文 锦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