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挑战及应对

  随着中国政府关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的颁布,“一带一路”建设迈向具体实施阶段。围绕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国内外各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东地区是古代陆海“丝路”的交汇地带,又是现今“一带一路”实施的关键区域。然而,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动荡频仍,冲突迭起,乱象丛生,堪称是世界上最为动荡的地区。因此,究竟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的实施,仍需要人们潜心思考,深入探讨。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中东国家的积极回应,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中东国家而言,既引起共鸣,又形成共识,彰显了古代“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价值和理念。这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依据和思想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共需”和“互利”理念。古代“丝绸之路”既是连接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又是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共同市场。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物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造就了相互之间贸易上的互补性,利益驱动和消费需求催生了“丝绸之路”的繁盛,由此形成了以丝路通道为纽带,以互补、互利和共需为动力的早期的共同市场。

  第二,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彰显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和互学互鉴的精神。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既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联系的过程,又显示了不同文明之间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交往经历。特别是“丝绸之路”最繁盛的7至10世纪——正是古代中国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最为兴盛时期,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相得益彰,并展现出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文明交往的成果最为丰富,彰显了两大文明的平等、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精神。

  第三,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经历塑造了“和平交往”的基本理念。在古代丝路沿线诸国,征战、劫掠和冲突时有发生。但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悠久的交往中基本上保持和平关系,即使发生诸如怛罗斯之战,但大唐王朝与大食(我国史书对阿拉伯帝国的称谓)之间交战却并未交恶。在随后的“安史之乱”时,大食派兵助大唐平乱。实际上,中国与中东国家和平交往的重要原因是双方都需要维护“丝绸之路”畅通,商道畅通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只有通过和平方式才能实现利益交换和共赢,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利益共同体”。

  可见,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所展现的“共需互利”、“宽容开放”、“互学互鉴”、“和平交往”等理念正是21世纪重振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石和前提。

  二.中国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经历塑造了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天然”的亲近感,也形成了“一带一路”共建“天然合作伙伴”关系。新时期,双方相互需要,展现着互利共需,合作共赢的重要机遇。

  首先,从整体上看,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中东国家“向东看”步伐日益加快,即使近年来在中东地区爆发了“阿拉伯之春”,但是,“向东看”的势头并未减弱。2010—2014年间,中国与中东诸国贸易额大幅增长。其中,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从1494.1亿美元上升至2511亿。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着“向西”开放步伐的提速,我国与中亚、西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得以全面提升。可以说,21世纪初叶中东国家“东向”和中国的“西向”形成历史性交汇,从而有力地推动着“一带一路”建设。

  其次,中东国家总体上处于长期而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国家迫切需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步伐,以此缓解国内矛盾,逐步摆脱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地。于是,许多中东国家,一方面对于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经验、治国理政方略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与中国开展广泛而全面的合作,吸引中国资金、技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这些都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东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增添了动力。

  再次,中东局势的新变化,也为“一带一路”共建提供了新的机遇。众所周知,中东局势瞬息万变,变化莫测,长期以来动荡不宁,硝烟笼罩。但是,在中东地区,劝和促谈、解决争端的努力正在进行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中东国家摆脱动荡、推动稳定和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近期,中东局势变化所展现的良好势头,为“一带一路”在该地区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伊朗核问题最终协议的达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政治解决中东地区复杂、尖锐难题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伊核问题牵动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矛盾,伊朗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围绕核问题展开了长达约13年的博弈,期间几度剑拔弩张,后经各方艰苦努力,最终达成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协议。这一方式堪称国际社会解决世纪性难题和争端的“伊朗模式”,它不仅为缓解美国与伊朗紧张关系、实现伊朗与美国及欧洲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和平解决中东其他热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也增强了在中东地区构建和平秩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另外,随着伊美关系的缓和,在打击共同敌人——“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上形成共识,有利于遏制恐怖主义的泛滥和扩张。同时,伊朗作为中东地区大国,在推进“一带一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在伊核问题谈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既为伊核协议的达成做出了贡献,也为维护伊朗的合法权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伊核最终协议的达成不仅为中国和伊朗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新机遇,而且为该地区建设“一带一路”创造了时机。

  二是,许多中东国家开始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提供了契机。例如,2014年6月塞西当选总统后,全力推动“苏伊士运河走廊规划”;塞西总统在2014年12月访华时表示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3月埃及经济大会上,埃及政府又公布了2030发展规划,旨在重振经济、重回地区大国地位。2015年8月6日新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显示了埃及的雄心和决心。埃及政府正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埃及”。同样,作为中东地区大国、又是“丝绸之路”重要国家——土耳其,正在全面推动“2023愿景”战略规划,即在共和国建国一百年的2023年将使土耳其步入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前十行列,目前,土耳其国内高铁、桥梁、核电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展。实际上,无论是伊朗、土耳其、埃及,还是百废待兴的伊拉克、阿富汗,都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这些国家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这与以互联互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方案相契合,从而为双方更深层次合作注入了动力。

  三是,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成立为“一带一路”增添了活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间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为亚洲各国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出——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旨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而且促进互联互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区域多边金融合作的新探索,弥补国际金融体系缺陷。2015年6月29日,有50个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卡塔尔、阿曼、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约旦、阿联酋、伊朗、土耳其、埃及和以色列等中东十国加入其中。可以预见,亚投行将对中国和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是,产能合作成为国际合作新潮流并且迈出了重要步伐。除了石油贸易之外,产能合作对于推动中东国家工业化,提升其经济水平发挥积极作用。2015年8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产能合作大会召开,其意义在于推进阿拉伯国家经济整体实力以及工业化进程,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就业、贫困等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产能优势与阿拉伯国家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市场优势可以实现充分结合;中国把自身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发展对接起来,为阿拉伯国家扩大就业、推进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在“一带一路”共建上将会有实质性进展。

  三.“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地区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思路

  对于长期动荡的中东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在该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长期的,又有突发式的,既包括安全、政治、观念等不同类型,又包括经济、市场运行、法律等不同领域,既有来自地区内部的各种威胁,又有来自其他域外大国的掣肘,等等。具体而言,一方面,中东地区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动,中东秩序的重塑正在展开。目前,中东地缘政治争夺异常激烈,“旧中东”趋向瓦解,“新中东”尚在构造中。在这一过程中,大国与中东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对中东的影响力下降,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博弈加剧;各种力量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中东秩序的重塑,但是,中东秩序究竟如何演变,充满着悬念和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中东国家正处在变迁的关键阶段,转型时期许多国家动荡频仍,矛盾丛生,有些国家还处在重建中,急剧的变动导致各种风险的积累和叠加,安全形势、政治局势、市场环境和社会动荡起伏不定,瞬息万变,很难在短期内形成稳定和发展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东各国之间差异悬殊,营垒对峙明显,相互关系又复杂多变,既有历史积怨,又有新的矛盾和冲突。

  由此观之,在中东地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客观冷静地正视挑战,积极应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风险。

  第一,推进“一带一路”必须同沿线各国的具体情况相对应,尤其是根据中东国家所在区域的特点及不同国家的现实处境,选择恰当的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因此,在中国和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上,更需要具体而细致的方案。

  第二,区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带一路”共建;同时,深入了解和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建设项目,实现战略对接。在中东诸国中,既有富裕程度较高的国家,又有处在发展水平低、贫穷人口众多的转型国家。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共建需要切中不同国家的需求,量力而行。在重大项目竞标和建设上,避免“单打独斗”,可采用联合其他国际公司,或联合当地企业,共同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积极呼应中东国家关于“丝绸之路”建设的倡议,以便扩大共识,形成共需。例如,2012年,土耳其领导人就提出建立“丝绸铁路”倡议,这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是年,土耳其学者还提出复兴丝绸之路的构想——建立丝绸之路联盟,以及丝绸之路基金会、丝绸之路服务总公司、丝绸之路信贷和投资银行等。[1]重视这些来自中东国家的声音和方案,就能更好地达成共识,形成对接,推进“一带一路”共建。

  再次,针对中东地区热点问题突出,突发事件频发,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多变的现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仅要采取“共建”方式,而且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控、安全形势和风险评估机制,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加强智库等专业化研究与合作,建立更为广泛的人文交流平台和渠道,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取得实效。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国家民众的最主要信仰,因此,加强并深化宗教交往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促进民心相通,提升相互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步骤,也是当前应对极端主义思潮泛滥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智库之间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共建走向深入,落在实处。应该说,实现战略对接,智库合作须先行,尤其是与所在国专业化智库之间合作,既可以围绕双方关切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又可以加深认知,增强好感度,甚至影响舆论决策,引导舆论话语,为“一带一路”建设增加正能量。

  第五,从更高层次上,致力于推进共同安全建设,打造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的安全共同体。从长远着眼,作为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与大国以及地区国家共同致力于中东和平机制的构建,为中东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机遇,改变中东长期动荡的历史宿命。在这方面,“一带一路”有可能为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环境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理念和方案,它充满了“东方智慧”。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涉及国内外诸多国家的世纪性工程。“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的推进,不仅要清醒、冷静地面对该地区的挑战和风险,又要主动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稳步推进中国与中东国家“一带一路”共建,推动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本文选编自《当代世界》2015年9期,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文/王林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