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之思考

  摘要: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所受到的制约主要表现为观念和体制机制性障碍,破除这些障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解决观念性障碍;(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解决法律保障性障碍;(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解决人才空缺性障碍;(四)倡导培育和激发创新意识解决创新性障碍;(五)用市场化思维解决资金供应性障碍;(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解决管理混乱的障碍;(七)破除僵化观念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产业;体制机制障碍;破除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呈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河南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总体发展状况仍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初级阶段,呈现出小、散、低、弱的状态。表现为规模小,布局分散,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核心竞争力弱。

  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35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3%,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15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2.53%,与全国水平的差距较大。从总量和占GDP的比重看,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于比较落后的位次。

  综合分析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社会共识以外,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是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和根本原因,这也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瓶颈所在。

  制约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视不够造成的观念性障碍;二是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保障性障碍;三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的制约造成的人才空缺性障碍;四是创新意识缺乏导致的创新性障碍:五是融资渠道不通畅导致的资金供应性障碍;六是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七是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僵化性障碍。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尽快赶上全国发展水平,并步入第一方阵,必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下大决心革除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解决观念性障碍

  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使其不仅能够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同时也使其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之受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他们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向世界各国倾销其文化产品,既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利益,同时又向外传播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美国的电影业已占据全球份额的85%,给美国带去每年近180亿美元的收益;一份《读者文摘》,就年创收25亿美元!文化产业的高额经济回报率使美国文化产业在本国GDP中所占比重高达25%,成为仅次于军工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同时在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更是高达43%!我们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到4%,河南省2013年只有2.53%,还不到3%!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值得我们各级执政者深思。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了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崭新论断,表明中央对文化产业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醒并逐步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实现中原崛起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任期内的中心工作,制定目标,分解任务,建立台账,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扎实推进。

  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解决法律保障性障碍

  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是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关键。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以及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激励、创业扶持等各个方面制定符合河南省省情的政策,加大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保障。完善和细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完善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文化创意内容提供法律保护,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权纠纷;理顺各种文化产业政策关系,为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三.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解决人才空缺性障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文化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繁荣的关键是人才的涌现和人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要实现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必须要把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广泛吸纳高素质人才的人才使用制度、人才流动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要关爱现有的文化人才,在工作条件、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细致入微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真正做到对人才关心、爱护、激励,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留住人,留住心,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其次要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制定计划,引进文化创意、文化经营、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才,力争在引进海内外复合型、领军型文化高端人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是要拓宽文化人才培养渠道,加强文化经营人才培养。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有计划的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在相关职业院校设置文化创意、文化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基础型人才和文化创意紧缺型人才;建立省校合作大平台,通过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各种途径,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尝试引导鼓励建立专业化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如玉雕设计加工、瓷器制造、乐器制造等,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实用文化人才;利用新媒介发展网络课堂,培训文化人才。第四是建立面向社会文化艺术人才的开放式的职称评定制度。第五是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运用市场化办法,解决创业创意人才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难题,促进创意成果转化和创业团队孵化。

  四.倡导培育和激发创新意识解决创新性障碍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和关键。要从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到科技要素等方面,致力于全方位的创新。通过观念、管理、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创新,破除固化的创新性障碍,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创新格局面临深刻变化,国内外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体现在文化产业方面,创新竞争同样会趋向白热化。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和优势,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将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为此,一是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提上议事日程。制定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创业热潮,靠创新拉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开展各种培训,培养创业者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和弘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行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理念支持。三是要把科技创新贯穿于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四是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科技投入、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积极推进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升级。五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机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类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意策划中心。六是要注意增强品牌意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自主创新,发挥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五.用市场化思维解决资金供应性障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文化企业的资金短缺性问题的解决必须改革投融资体制,要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以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准入区别化为特点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

  解决文化产业的资金供应性障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政府应该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扶持力度;二是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创新金融机构服务小微文化企业方式,由各级政府搭建中小融资担保平台,协调金融机构,初步建立起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三是借鉴推广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旅游业的成功做法,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勇于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外部资金和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把河南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四是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由少量财政资金托底,整合河南省各类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五是制定《河南省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推动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企业。

  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解决管理混乱的障碍

  文化产业要发展,政策是杠杆,体制是保障。体制机制是根本,是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基石,体制机制这一瓶颈不突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精神,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解决文化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调整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构成,由各级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协调力、推动力,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二是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履行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解决政府管得过宽、管得过死的痼疾。三是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环境,简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四是创新考核机制,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绩效结果与各级领导干部的使用挂钩。

  七.破除僵化观念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的多少与文化产品的丰富与否不成正比例关系。文化产业关注的是文化的商品属性,其出发点和聚焦点是现代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因此,必须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来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首先,要破除僵化观念,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当代转换。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产业特性和经济特性,因此,要破除将文化产品唯意识形态化的片面认识,既重视其社会效益又重视其经济效益,既关注其意识形态功能更注重其商品属性,这个观念上的认识必须首先澄清和解决。其次,引进高端创意策划人才,促进河南省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将“文化创意”意识融入到传统产业的发展之中,融入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之中,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美国的迪斯尼、米老鼠等卡通形象的创意,为其创造了巨大财富;《印象·刘三姐》的创意,带动了广西旅游、餐饮、房地产、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意需要人才,尤其需要高端人才。应考虑谋划引进如张艺谋(《印象·刘三姐》创意执导)、梅帅元(《大宋东京梦华》创意策划)级的创意人才,整合开发河南省的传统文化资源,拉动河南省文化创意、文化演艺、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升级。第三,要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电商等产业的融合,都应当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与科技融合案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卷轴”影像,上海世博会“会动”的《清明上河图》,2012年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令人惊奇和赞叹。它们出自中国水晶石公司。精巧的创意,文化和科技的完美融合,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跨越时空的创新展播方式,使水晶石公司创意声誉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第四,抓住互联网井喷式发展的机遇,用“互联网+”的理念来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83亿,其移动宽带用户达5.8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据估算,到2015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将占文化产业整体价值的70%,预计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可能扩大到6000亿元。[1]让文化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把传统文化产业搬到互联网上,利用新媒体,打造新业态。互联网服务升级,能够激发文化消费意愿;消除壁垒,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跨界融合,创新文化金融合作模式。发展电商引导民众参与数字文化消费。[2]第五,牢牢把握“内容为王”理念,推动文化产业从“铺摊子”向“上档次”转型升级。《泰坦尼克号》、《哈利·波特》、《阿凡达》等电影的成功,都是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建构和再造的结果。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改善,手机游戏、网络文学等以内容取胜的产业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快速发展,“创客”等新兴创业者勃兴。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文学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阅读习惯和模式,为作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4年网络作家富豪榜揭晓,唐家三少连续三年蝉联冠军,仅2014年的版税就高达5000万元,[3]这是传统文学作家所难以企及的。发挥河南省“文学豫军”优势,大力发展网络文学,必将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亮点。第六,打造河南特色的文化产业航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并购整合,推动文化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尤其要注重培育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公司那样的文化创意方面的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占领文化创意的制高点。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河南省确定了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等3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10家重点文化企业。这是打造河南文化产业航母的起点,把这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进入“文化企业30强”行列,做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孟芳.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十一大趋势[EB/OL].互联网周刊.2014-11-25。

  [2]鲁元珍.“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N].北京:光明日报,2015-3-19.

  [3]2014网络作家富豪榜揭晓唐家三少一年版税5000万[EB/OL].[2014-12-18].http://cul.qq.com/a/20141218/022941.htm.

  李延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