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企业精细管理水平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外部的环境瞬息万变,使得“向管理要效益”再也不能仅仅作为一句口号写在横幅或标语上。以往大而化之的粗放管理也曾为企业带来了变革,但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来说,要想赢得市场的主动权,提高竞争力,唯有通过精细管理来提升效益,以求得最大利益。

  关键词:精细管理;提升水平

  一.何为精细管理

  通俗地讲,精细管理就是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概括起来可以凝结为四个字,即“精、准、细、严”。精就是追求最优、最佳;准就是准确、准时;细就是将工作做细、流程做细;严就是管理严格、落实到位。“细”是精细管理的必经途径,“精”是精细管理的必然结果。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精细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每次管理模式的变革都会为企业带来惊人的效益,对于石油企业来说,道理也一样。然而,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决定了要做出一种转变并非易事,已经形成的传统思维定式是最大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企业的精细管理水平,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出发去重点落实,要与企业的哪些具体实践相结合,都应成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二.制度建设是前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和家庭,都需要在制度的约束下正常运转,人们把制度作为衡量自身行为的标尺之一。为了克服人性的弱点、行为能力的差异以及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企业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其有效运转。

  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从人治过渡到法治,这里的法治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制性是制度的根本属性,它规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否则会受到怎样的惩罚,从而固化人们的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价值观或者内化为文化。管理越精细,对制度体系的要求就越高,就越需要完善。

  企业在发展初期,没有有章可循的规章制度,只能边摸索边干;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单纯的奉献精神和简单的口头约束,运转就可能那没那么顺畅了,有些工作不知道该谁做,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工作中推诿扯皮的现象越来越多了。因此,完善制度体系在此时已经势在必行。

  小平同志也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可能是对制度内涵最直白的诠释了。

  三.执行力是关键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很多企业中,一个好的思路、好的决策、好的项目有时却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什么同样的工作,有的员工能出色完成,而有的员工却迟迟不能落实呢?其实这些“为什么”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缺乏执行力。有人说,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战略,30%靠运气,另外40%靠执行力;也有人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可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把执行力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执行力的好与坏对企业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执行力,对个人而言就是办事能力,对企业而言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份内的工作,对企业而言就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预定目标。无论哪一类企业,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最终都需要通过执行来实现组织目标。任何企业对于执行力的认知都是从无到有,从懵懂到清晰的。

  一是健全制度,加强学习培训。制度是执行的保证,是执行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曾经有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由此可见,制度的导向和指导的作用有多深远。从制度建设本身而言,制定和完善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用严谨审慎的态度、务实创新的精神去一步步规范的。制定什么制度,应要求和约束到那种程度,都是需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另一方面,制度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执行的可操作性、简便性、合理性、一致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执行者对制度要求的理解程度对执行的好坏影响巨大。员工对制度的认知不统一,使得执行过程中反复请示领导,延缓了执行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每次制度的更新,都有要通过员工培训让执行者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工作任务才能被高效行,培训的方式样多样,不能拘泥于集中授课、考试等传统方式,要和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应运。

  二是强化责任,倡导良性沟通。要提高执行力,就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消除得过且过的负面心态。要把工作要求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不打折扣、不留余地的履行本职工作。责任心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当中。有了责任心,干工作就会尽心尽力,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抓落实。此外,在执行过程中有效的沟通也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上下级之间保持充分的信任度和归属感,还可以了解到目标与执行之间的差距并及时调整,便于发现问题,查遗补漏,确保执行到位。

  三是知人善任,强化中层管理者素质。中层管理者是一个企业执行力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在对上对下的沟通的中发挥着积极的纽带作用,在管理执行的落实上扮演着执行落地的重要角色,因此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执行力的高低。中层管理者的作用发挥的好,那么就成为了高层与基层联系的一座桥梁;发挥的不好,就成了阻隔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防火墙。因此,提高中层管理者的素质,加强其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企业执行力的整体提升作用斐然。

  四是奖罚分明,确保执行效果。管理者在工作任务布置以后,需要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偏差并予以纠正,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更重要的是,对于执行中做得好的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做得不好的要根据制度要求“一视同仁”的处罚,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四.过程控制是核心

  很多管理者在布置工作任务的时候,通常习惯于这样说:“我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可实际上,一个优秀的企业,一个名出色的管理者,恰恰是通过过程控制来掌控全局的。

  我们也时不时见到这样的管理者:给下属布置完工作就不管不问了,等工作做完了,才发现和预期差距甚远,最终不得不返工重做,既浪费了资源,又浪费了时间。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如果不注重过程控制,甚至可能造成致人伤亡的安全事故。

  简单来说,过程控制就是把握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有效控制。比如,管理者发现一位工人在高空操作时没有系安全带,就应该告诉他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要求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按正确的方式操作。那么在工作中,过程控制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一是制定周密的计划。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将实际工作的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所以控制实施之前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计划。计划不仅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控制工作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计划越明确、完善,控制就越容易、有效。

  二是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有效控制实施的前提。如果各部门(单位)之间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那么在控制的过程中就可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易造成你推我让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开展控制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确实施控制的部门,有时甚至需要具体到岗位、个人。

  三是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控制的实施需要员工完成,因此在领导和员工之间搭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非常重要。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者会不断接受到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经过筛选之后,有些是需要反馈给管理者的。有效的沟通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以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精细管理不是繁琐管理、复杂管理,不在于简单的关注细节、片面的注重量化,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关注有价值有效益的关键环节。当精细管理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了企业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企业管理无为而治就会离我们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臧有良暴丽艳.管理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英奎孙军.现代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王翠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