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四如:中国特色农村金融道路的不懈探索者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肖四如,农村,金融
  • 发布时间:2011-01-20 14:57
  破解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顺应世界潮流,在我国广袤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地上,解决占人口2/3的农民因农村要素市场难以流转、普遍缺乏抵质押条件、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找到农村金融供求对接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助推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这样一个包含使命感、责任感而又棘手的命题“诱惑”下,不少人义无反顾地致力其中,江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肖四如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本刊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研究农村金融的视角

  《》:肖理事长,业界都知道您是一位学者型银行家。这些年,您在农村金融领域不懈耕耘、孜孜探索,不仅为中国农信社的实践探索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也为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思考。首先请您谈谈思考和建构有效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

  肖四如:通过六年多来对农村金融问题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找寻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一是要认清中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特殊环境;二是要分析中国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的特点与症结;三是要解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优化问题;四是要找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改进路径。

  《》:那么,请您谈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殊环境和背景?

  肖四如: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离不开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殊国情和背景。这种背景既包括不利金融发展的因素,也有可资利用的重要金融资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三农问题己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支农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事实证明,农村金融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政治问题。

  二是传统农业改造任务艰巨和农村市场体系落后,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还是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还偏低,农村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也使农村和农业成为中国非市场化比重较高的领域,农村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山林等都还没有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可流动的资产,农村金融所需要的商品要素市场环境都极不发育,特别是农村缺乏规范的市场主体,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竞争,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

  三是中国长期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传统家族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基层组织结构,是展开农村金融活动最重要的人文环境。目前,中国农村基本社会结构表现为:一者在几千年封建农耕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家族群落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结构;二者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公社化运动、适应计划经济组织形式而形成的一系列基层组织,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逐步演变成现在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组织结构。这个背景既是现代金融在农村地区成长的制度性障碍,也可能成为增强农民还款能力和还款信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是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管理体制,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最大的制度障碍。多年来,中国农村向市场化进程中,都是在“城乡分割、一国两制”的二元管理体制下进行的。农民与城市居民由于身份的差异,导致在教育、培训、户籍管理、迁徙居留、市场准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文化生活、公共产品使用、民主参与等领域享受不同的待遇。城乡之间的沟通形成很多壁垒,导致中国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出现完全不同的成长格局,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五是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主导未来农村变革的三大趋势,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通过加快非农化解决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力多但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基本矛盾,必须以农业产业化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必须以市场化解决农业和农村内在活力不足的难题。要适应未来农村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增强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孵化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找到最适模式。

  《》:中国农村金融复杂而又特殊的环境条件意味着,中国农村金融的供求势必有其自身的特色,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肖四如: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如何理解农村的有效金融需求?二是目前农村金融供给存在哪些问题?三是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症结是什么?

  对农村有效信贷需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关键。一直以来,银行机构觉得找不到有效信贷需求,而大量的农村经济主体又觉得发展生产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出现“难贷款”和“贷款难”的问题。这个矛盾的根原究竟是什么?实际上,这里面都涉及到如何理解有效需求的概念。有效需求的概念可有三种理解:一是按银行业的现行授信规则审视后符合授信条件的信贷需求;二是有投入产出效率、具备内在还本付息能力的需求;三是具有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应该努力去做的项目需求。问题是过去的大多数银行机构,都是按照第一种有效需求的理解,认为符合授信条件的金融需求才是有效需求,所以,银行总认为有效需求己基本满足,关键是在农村地区缺乏符合授信条件的有效需求。事实上,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农业项目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质押条件和信息充分对称的要求,才被认为不具备授信条件。如能针对项目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采取灵活的授信办法,就可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对第三种具有综合效益的信贷需求,可以把其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剥离,属于经济效益部分,银行按照第二种有效需求理解并授信,属于社会效益部分,由政府安排政策予以弥补,这样也可以成为有效的信贷需求。

  从农村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视角看,农村金融依然普遍存在产品单一、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的问题。从全国来看,农村金融手段相对落后、服务品种单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总体上只能满足农村地区最简单、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如融资服务的金融品种仅限于信贷,直接融资基本上没有展开;农村保险也是保险业最薄弱、最落后的环节,农民无法利用保险手段来分散生产和生活的风险;富裕起来的农民资金运营、投资渠道狭窄,致使农村地区赌博、高利贷、六合彩屡禁不止。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落后,导致农村大量显性的、潜在的金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农民难以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财富增值和脱贫致富。

  存在上述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问题焦点,并非机构问题,而是机制问题。目前,中国金融机构的网点总量和分布密度位居世界前列,农信社和邮储等银行网点覆盖乡乡镇镇,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机制层面去找原因、求对策。农村金融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大矛盾:一是农村金融需求面临的高风险与金融企业趋利避险的本质特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高成本与农民承担融资成本的低能力、农民生产的低效益之间的矛盾;三是农村经济实体普遍存在抵质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与现代金融严格的抵质押条件之间的矛盾;四是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区性特点与农村经济日益扩展的多样化、开放型需求之间的矛盾;五是农村金融以信用为基础与农村信用环境缺失之间的矛盾。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的思考

  《》: 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您认为中国农村金融的环境条件需要从哪些方面去优化?

  肖四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持续支农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政策、法制、信用等方面的环境支持。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关键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环境,解决农村劳动力、土地、房地产等要素市场的发展问题,从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安排,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明确所有权主体范围及其职能,承认农民住房的物权,允许并规范其市场交易行为,扩大农户对宅基地、山林及其他非基本耕地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拥有开发、交易和收益的权利范围,让丰富的农村资源成为资本,让农民可以享受到现有资产价值升值带来的财富。同时,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制度体系。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活跃,国家应当重点考虑在完善银行信贷等农业间接融资的同时,增加农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和规模。如:发行农业长期建设或开发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等等。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从目前国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试点扶持政策来看,大多具有一次性特征,只能部分解决历史包袱问题,必须建立持续、长效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机制。一是要继续实施财税扶持政策。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如江西有27%的农村信用社网点亏损,按商业化原则必须撤消,但为了保证农村基本金融服务不得不保留,对这种因政策性支农任务形成的亏损国家应该给予补偿,以降低服务农村的成本。二是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和化解互动机制。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实行政策性的保费补贴制度,以规避农业风险。可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财政性入股的担保公司为农业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三是进一步帮助化解计划经济时期支农形成的不良贷款包袱。农村金融机构因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乡村负债、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较国有商业银行更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很长时间是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基层分支机构,对经济社会特别是三农的贡献不亚于国有商业银行,不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出台改制的资产剥离政策,是不公正的。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2007年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予以置换,或参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剥离做法,将这部分不良资产通过竞价方式剥离到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或成立类似资产管理公司性质的实体,有效处置不良资产,使农村信用社真正轻装上阵。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农村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法治环境的支持。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步伐。明确或赋予地方政府对属于地方银行的农村金融机构承担最终风险的行业管理和监管权力,使地方政府承担的风险责任与享有的权力相对等,也可以使地方政府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建立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尽快消除上世纪90年代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对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他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优化农村金融外部法律环境。加快建立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部门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加大司法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行率,联手控制各种形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对党政干部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欠款,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帮助清收,使党政干部的诚信度与职务升迁、为政品行挂钩,对确实难以收回的党政部门欠款,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政府用有价值的土地等有效资产予以置换,为优化信用环境发挥示范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探索

  《》:在现实操作中,中国农村金融当然不会坐等环境改善好了以后,再去着手改进服务模式和路径,那么,在中国农村金融环境优化的同时,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改进呢?

  肖四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我的看法可概括为七条路径:

  第一个条路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这一中国最大乡村银行体系的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化改革使其与农村金融需求对接,有效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回到传统的合作制存在困难,但过渡到股份制方向也有更多障碍。不管如何改革,目标都应是使农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这一不可替代的农村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我们必须从农村经济实际出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现代合作银行的理念,改造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一条重要思路。即使以股份制改造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其股权结构也应该以分散的股权为主,坚持在客户中发现股东、在股东中培养客户,绝不能在股权结构上搞“去农化”,绝不能在抛弃弊端时把合作制的很多优势也抛弃了。必须从对接农村内在金融需求出发构建农村信用社管理机制。一切企业产权模式的选择、管理机制的优化,都必须取决于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

  在产权改革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产权制度设计和责权划分都要满足对接农村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的要求。必须依托农信社现有优势拓展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利用农信社强大的机构网络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加强与股份制银行战略合作,把股份制银行现有的现代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让农村信用社成为辐射广大农村的理财中心、融资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的接点。

  第二条路径:充分发掘农村信用资源潜力,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农村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抵质押不足、信息不对称的替代机制,走出一条以综合利用信用资源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创新之路。一是充分利用千百年来维系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借有还、父债子还、诚信为本等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信用约束、联户担保方式,发展小额农贷、农户联保等特色的信用保证贷款,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化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组织,以信贷为纽带形成各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用共同体,创新各种担保方式,构成联保机制分散风险,解决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问题;三是充分利用政府在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信用资源,开展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的创新。加强与政府政策的互动,把政府的担保资金、贴息资金、补助资金引进来增强信用。通过以上各种办法,当信用增强到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那么原来不可授信的项目现在就可以授信,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

  第三条路径: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滞后、供给的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要加快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从技术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农民与开放市场无法对接的难题。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结的信息化网络,努力把现代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成熟的银行电子化技术与农村信用社特殊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等各类现代金融业务,包括全面发行银联卡,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一卡在手、汇通天下”;联通各种支付结算渠道,突破农村金融结算渠道不畅的“瓶颈”难题;发展各种新型转账终端、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服务,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第四条路径:在不断推广提升小额信贷的基础上,适应农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趋势,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继续推广提升小额农贷这类方便、快捷、惠民的金融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各种适应农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趋势和要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秉承“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广并全面提升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全省累计有1200万农户获得过小额农贷支持,从根本上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创新推出了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构建了一种“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中小企业和产业经营户发展;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难题;创新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使林农和林业企业的“资产”转化成“资本”,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融资难题,惠及60多万林农和林业企业。这一系列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

  第五条路径:大力推进双层经营模式,建立和优化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与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总结推广了“双层经营模式”:一层是适应大量非正规金融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额农贷管理办法,落实责、权、利明晰的绩效挂钩方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小额农贷工作机制,形成标准化的小额农贷操作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量分散农户非正规化的金融需求。另一层是通过创新多种担保和保证方式,在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中较大数额的信贷需求。

  借鉴现代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和风险管控办法,对农村较大数额的贷款需求进行严格的授信调查和审贷分离,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查机制和贷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同时,通过建立和做强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银行机构在拓展业务过程中的缺陷和矛盾,全面增强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化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规模化经营能力,形成了“县级法人+省级平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

  第六条路径: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满足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强大的基层政府和农村自治组织,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组织资源之一,也是农村金融可以运用的重要信用资源。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成为致富农民、联系农户的金融纽带,还可以成为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这就提示出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农村金融业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互动,加强农村金融与有关涉农部门的平等合作,形成农村金融与城乡社区互动机制,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产业集群中把握发展机会;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基层政府及各类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互动,建立信用互动关系,提高分散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发展机会、风险防范、加强管理等问题;三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与农村社区文明信用建设互动,通过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乡、村、社区)等活动,既为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物质手段,又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四是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与政府扶持社区和“三农”政策互动,以信贷手段放大政策功效,实现“四两拨千斤”之效。

  第七条路径:以市场化选择、商业化运营为基础,政府适当政策扶持,通过金融手段引导农户逐步走向市场,并实现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扶持贫困弱势群体的农村信贷,既要有政府政策适当扶持,又不能破坏市场化运行机制,既要努力满足农户有效需求,又要防范风险。实践证明,农村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以市场化机制选择金融资源投向,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解决有效运用资金的问题。同时,政府在减免税收、优化信用环境、项目推介引导、风险补偿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农民按照市场需要发展生产、科学消费、有效理财,还能使政策性扶农资金在商业化操作下达到最佳效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