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下的商业银行对策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对策
  • 发布时间:2011-01-20 16:14
  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货币政策继2008年“从紧”和2009~2010年“适度宽松”之后,再次回归长期实施的“稳健”。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表明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终结。这一政策的转向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依据这一政策进行转型是当前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课题。

  本次货币政策转向的宏观

  背景

  本轮货币政策的调整周期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当放松新增人民币贷款管制,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9.59万亿元,创历史天量。二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较快,以至于在2010年出现了“货币超发”43万亿元之说。因而各项争论和诠释也接踵而至,央行行长周小川、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经济学家王松奇、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等都对此进行了正面回应和诠释。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12月11日发布的《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创两年来新高。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比1~10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在经济复苏基础较为稳固,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外汇储备和热钱不断增多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情况下,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随后在12月12日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央行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当日,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作出了回应,于2010年内第六次、月内第三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议闭幕第二天,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

  回顾历史,稳健货币政策的提法首次出现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随后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央行自1984年开始行使央行职能使用最多、最频繁的货币政策。“稳健”一词具有中性涵义,是对宏观经济、货币供应、信贷投放、外汇管理等的一种逆向调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应对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央行采取的是稳健趋向扩张的政策取向;而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上行周期的2003~2007年间,央行采用的是稳健趋向偏紧的政策;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等货币工具以回收流动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货币政策正式转向,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2009年实际执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虽然实施的是真正的适度宽松,但由于2009年投放的货币基数较高,因此结果就是令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认为,2011年将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收紧信贷,而是将合理安排货币和信贷供应。2011年要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合理安排货币和信贷供应,坚持有扶有控,使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认为,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信贷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信贷政策将会偏紧,货币供应量M2增长则控制在15%左右。

  货币政策转向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

  笔者认为,本次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在稳健货币政策下,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启用特种存款等工具回收过多的流动性,收紧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相比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将会趋紧。如果商业银行继续大规模放贷,消耗资本,就必然会导致流动性的趋紧,因而合理配置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目前大型金融机构18.5%及中小金融机构15%的存款准备金率均处于历史高位,而央行还在发行大量票据,这都意味着商业银行低收益的资产比重将加大,高收益资产的比重将减少。此外,信贷利差收入减少、拨备增加等因素,都将导致银行利润下降。

  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未来银根的适当偏紧对银行的影响在于,短期内不良贷款将有可能上升。由于部分企业因贷款被商业银行压缩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使得其他贷款不能按时归还。一旦某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往往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集团的危机,进而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巨大损失。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对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一政策转向,及时调整战略并细分市场。综述起来,建议采用如下应对措施:

  转变经营战略和理念。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主动改变目前80%利润均来自存贷利差的现状,逐步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接轨。商业银行在理解货币政策转向的背后,要转换思路,调整理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把商业行为和经营原则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从而构建顺周期的盈利模式和逆周期的风险管控模式。

  加大资金组织力度。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因此资金组织工作将会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提出疑问,在2011年,在负利率时代下,中国的高储蓄是否还会延续?如果2011年的资本市场行情较好,储蓄搬家或金融脱媒是否会再次出现?商业银行都在积极组织资金,同业竞争是否会更加剧烈?变相揽储是否会再次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多方筹措资金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基本策略。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在2011年银行可放贷额度收缩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对贷款客户的选择更加谨慎。在优质客户中选择更优者,判断标准可以考虑贷款坏账的风险小、与银行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综合回报率较高的企业客户。提高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贷款投向偏向于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结构调整的余地也更大。除了在信贷额度上“开源”以及提高贷款利率之外,与往年相比,商业银行应实行更严格的行业标准,贷款行业划分更加细化,以规避政策风险。另外应压缩票据业务,压缩票据融资的规模。

  创新信贷产品。为了维护优质客户,为客户解决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应该在监管部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多研发一些既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监管部门要求的替代产品,既解决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又能增加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

  主动调整收入结构。在2011年信贷相对偏紧的环境下,主要靠吃存贷差,经营收入80%以上来自于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单纯依靠信贷扩张来实现资产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不一定只依赖于贷款的相应增长,还可以包括负债种类与规模的拓展、票据贴现规模的扩张、债券投资数量的扩大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等等。因此,商业银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收入转型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多发展耗用资本金较少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深入研究并做好理财产品、资产托管、信用卡、资金结算等一系列中间业务。

  加大信贷风险防范。经过前两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贷款,这些贷款在这两年也将逐步到期。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压缩信贷规模,会对以前的后续项目和到期项目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将显得尤其重要。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信贷结构、细分客户进行逐笔排查并做好预案,针对不同的客户制订出防范风险的措施,尽量降低或减少在货币政策转向下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