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面试,对于每一个人力资源经理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有时候一些新招聘的员工,能力、素质、工作经验等各方面都比较符合职位要求,但往往在通知入职报到时,就“人间蒸发”了。也有一部分人员入职报到了,但在试用期内就主动离职,有的甚至在培训期内就主动离职。
就这一现象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有竞争环境方面的,企业文化方面的,行业发展方面的,公司制度方面的,等等,不过这些因素如果在面试前或者面试中进行逐一地分析和排查,并不难以判断,笔者认为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意愿。
一般来说,工作意愿就是指应聘者对于从事目标职位工作的倾向程度,这种倾向程度越高,工作的稳定性就越好。
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工作意愿从低到高,纵轴代表岗位能力匹配度从低到高,我们把应聘者在所切分出的4个象限进行分类。第1象限的人员无疑是最理想的,第3象限的人员基本就不予考虑了,当第1象限的人员不足或者没有的情况下,在剩下的第2和4象限的人员,我们应该优先选择第2象限的人员,还是第4象限的人员呢?
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倾向于优先选择第2象限的人员,因为按照传统的人岗匹配的理论,岗位能力的匹配度是相当重要的,但是这样往往产生另一个结果,那就是新入职的员工由于工作意愿不足,很容易在试用期离职,最终造成招聘失败。
笔者认为应当优先考虑4象限的人员,只有当员工有较强的工作意愿时,才会努力地工作,才能有机会创造绩效。
那么如何判断员工的工作意愿是否足够呢?在面试过程中,判断应聘者的工作意愿,有这么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应聘方式。也就是应聘者来应聘职位的方式,这也跟招聘职位的发布方式有关系。一般来说,通过招聘会来应聘的人员,工作意愿要低于通过网络和报纸等媒体获知信息应聘的。原因是招聘会上企业众多,参加招聘会的应聘者多数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心态,一个简历投了很多个企业,然后一个一个地去面试,最后等到接到企业录用通知时,再对比一下,择优上岗。所以,有些人面试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结果通知报到了,人却不会到岗工作。
应聘者工作经历。在面试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应聘者过往的工作经历。如果短期内岗位变换过多,特别是工作行业、专业变换差别较大,要格外注意,详细询问原因,尽量捕捉到真实的信息。通常情况下,过往工作经历变化太频繁、岗位差异性大、行业跨度大的应聘者,工作意愿多数不高,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
文化的融合性。在招聘中高级职位的时候,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应聘者对于本公司的企业文化适应不了,同样会造成工作意愿下降。判断文化融合性主要是通过应聘者以往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本人的社会交往、性格特征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应聘者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对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往往会通过深入了解应聘者对于工作、职业、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价值观念,借以分析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且跟他一同探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判断企业提供的岗位对应聘者而言能否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关键性的帮助。
相对于岗位能力匹配性的判断,工作意愿的判断无疑要困难得多,加上应聘者本身的趋好倾向也会掩盖一些真实的信息。因此,对应聘者工作意愿的考察就需要人力资源经理在面试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摸清楚应聘者的工作意愿,这对于招聘成功率的提升也是大有好处的。
文/陈建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