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是更大的学习场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场,学习,孔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9-01 12:39
●学习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
●孔子和圣吉都提倡学习
●任何职业都需要继续学习,终生学习
●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95%的组织自称是学习型组织
●职场学习和学校学习不同
●让学习之风吹过我们的职场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呢?我认为是学习能力。正是学习能力,使人类一天比一天进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更节约时间和成本。人类由于有了学习能力,才学会了使用火、轮子和货币;发明了火药、指南针、纸、印刷术、电灯、电话;于是我们有了名牌服装、摩天大楼、汽车,有了手机、信用卡、计算机,有了各种美食,还有了电影、电视、书籍、音乐、光盘等各种精神消费物品。正是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能力,我们才有了现代生活所必须的一切。
看一个人有没有出息,进步快慢,主要是看他的学习能力;看一个组织的发展速度,有没有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要看这个组织的学习能力。这个组织可以是一个家庭、一家公司,还可以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
什么是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是指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意志力、理解力等。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概念,很快得到了世人的积极响应,学习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现在世界上有95%的组织自称是学习型组织,实际上应该是它们都想把自己改造成“学习型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学习热潮中,人们多数只注意到圣吉的倡导之功,很少有人注意到,人类提倡学习的最早者竟然是中国的孔子。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倡导学习,而且他倡导的学习是终身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和圣吉倡导的学习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毫不逊色,只是中国人没有把孔子的学习思想和实践放到让全世界都能看到的高度。对此,我很为我们的先人孔子鸣不平。如果说圣吉是“学习型组织”之父,那么我认为孔子是“学习型组织”的鼻祖。在人类历史中再也找不出一个比孔子更爱学习、更善于学习、更乐于学习、学习效果更好的人了。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很多,在《论语》中就有64处之多,《论语》第一篇的主题就是“学习”,《论语》的第一句话也是谈论“学习”的。总结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我觉得对职场人更有意义的有如下几点:
首先,孔子提倡“快乐地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之必须。然而对学习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人认为学习是很痛苦的事,一种人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孔子认为学习符合人的天性,是件快乐的事。《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在其中”是最好的学习态度。
其次,孔子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就学习方式
而言,可以从书本中学,也可以从实践中学,孔子更多地主张从实践中学。世人以为孔子是个书生,其实孔子更重视实践,和书本知识相比,孔子更重视从实践中学习。孔子本身的品行和知识主要是从实践中学来的,所以他也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孔子向他的学生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基本上都是实践性的课程。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个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说的是懂道理,“人情练达”讲的是识事理。这些为人处事的技巧在现代职场中也是非常有用的,这样的学问只能在实践中学。
再次,孔子提倡“终身学习”。在有些人的观念里,职场是工作场所,不是学习场所,学习是在学校完成的,到了职场就是来工作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学习。据统计数据表明:一个人大学毕业5年以后,他的知识有一半过时了,如果不注意补充知识,他将不如新毕业的大学生。学习从时间上看,包括青少年时的在校学习和参加工作以后的在职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是“终生学习”,他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孔子15岁而志于学,直到临终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在生命的最后5年,他还整理了他以前就存在的中国古籍,经其整理的古籍各个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元典。
最后,孔子提倡的学习是“学以致用”。孔子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论语·雍也》篇中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如果一个人学习很多年,书看了不少,生活中的小事都弄不明白,话不知道怎么说,事不知道怎么办,人际关系一团糟,工作拿不起来,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职场人要立志献身于某一特定职业。立志是重要的,因为它规定了一个人一生工作的领域,但立志解决的仅仅是要做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做要靠不断地学习来解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才能发展壮大,成为栋梁之材。
现代人在职场上学习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把手上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学习曲线告诉我们:随着一个人做某种事情次数的增加,他做这种事情的时间和成本都是递减的。如果我们做的是相同的事,就要使成本和时间每天都有所下降,如果一天下降1%,70天后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如果我们做的不是重复性工作,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做得比别人更快更好。为此,职场人要求始终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为此,看最新的书、最新的杂志和上网是必要的,但我认为向自己专业领域的牛人学习更直接、更有效。要知道自己专业领域的牛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甚至关注他们正式场合的衣着和所说的笑话,人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专业领域的牛人不只是专业上牛,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牛,都和他专业上的成功有一定关系。看一个人职场上是否成功,看一下他或她跟职场牛人的关系就可以了,一个职场牛人都不认识的人,不可能是职场牛人。
其次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这反映一个人的情商。经验证明:一个人职场上的成功,更多地依靠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人际关系也是大学问,而且主要是在职场上才能学会。很多事情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书上说的,要靠自己悟。学习能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既可以从正面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论证,比如,学习能力差的人就是想拍马屁也不会拍得很好。马屁拍不好也罢,如果触到“逆鳞”,那就遭殃了。
职场的学习和学校的学习有很大不同。几乎所有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都有不适应的感觉,都感到学校学的东西没有多少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一个人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求真”,那么在职场的学习就要“求达”;如果说学校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那么,职场学习基本上是应用学习。对实践没有用的学问,职场是不需要的。
职场是个比学校更大的学习场,谁的学习能力强,谁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就会在职场出人头地,逐渐就会在职场上“牛”起来。
让学习之风吹过我们的职场吧!
文/杨兆宇
……
●孔子和圣吉都提倡学习
●任何职业都需要继续学习,终生学习
●学习能力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95%的组织自称是学习型组织
●职场学习和学校学习不同
●让学习之风吹过我们的职场
什么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呢?我认为是学习能力。正是学习能力,使人类一天比一天进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更节约时间和成本。人类由于有了学习能力,才学会了使用火、轮子和货币;发明了火药、指南针、纸、印刷术、电灯、电话;于是我们有了名牌服装、摩天大楼、汽车,有了手机、信用卡、计算机,有了各种美食,还有了电影、电视、书籍、音乐、光盘等各种精神消费物品。正是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能力,我们才有了现代生活所必须的一切。
看一个人有没有出息,进步快慢,主要是看他的学习能力;看一个组织的发展速度,有没有持续发展能力,也是要看这个组织的学习能力。这个组织可以是一个家庭、一家公司,还可以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
什么是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是指在很多种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意志力、理解力等。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概念,很快得到了世人的积极响应,学习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现在世界上有95%的组织自称是学习型组织,实际上应该是它们都想把自己改造成“学习型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学习热潮中,人们多数只注意到圣吉的倡导之功,很少有人注意到,人类提倡学习的最早者竟然是中国的孔子。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倡导学习,而且他倡导的学习是终身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学以致用,和圣吉倡导的学习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毫不逊色,只是中国人没有把孔子的学习思想和实践放到让全世界都能看到的高度。对此,我很为我们的先人孔子鸣不平。如果说圣吉是“学习型组织”之父,那么我认为孔子是“学习型组织”的鼻祖。在人类历史中再也找不出一个比孔子更爱学习、更善于学习、更乐于学习、学习效果更好的人了。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很多,在《论语》中就有64处之多,《论语》第一篇的主题就是“学习”,《论语》的第一句话也是谈论“学习”的。总结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我觉得对职场人更有意义的有如下几点:
首先,孔子提倡“快乐地学习”。我们知道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之必须。然而对学习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人认为学习是很痛苦的事,一种人认为学习是很快乐的事。孔子认为学习符合人的天性,是件快乐的事。《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在其中”是最好的学习态度。
其次,孔子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就学习方式
而言,可以从书本中学,也可以从实践中学,孔子更多地主张从实践中学。世人以为孔子是个书生,其实孔子更重视实践,和书本知识相比,孔子更重视从实践中学习。孔子本身的品行和知识主要是从实践中学来的,所以他也提倡从实践中学习。在孔子向他的学生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基本上都是实践性的课程。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个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说的是懂道理,“人情练达”讲的是识事理。这些为人处事的技巧在现代职场中也是非常有用的,这样的学问只能在实践中学。
再次,孔子提倡“终身学习”。在有些人的观念里,职场是工作场所,不是学习场所,学习是在学校完成的,到了职场就是来工作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学习。据统计数据表明:一个人大学毕业5年以后,他的知识有一半过时了,如果不注意补充知识,他将不如新毕业的大学生。学习从时间上看,包括青少年时的在校学习和参加工作以后的在职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是“终生学习”,他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孔子15岁而志于学,直到临终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在生命的最后5年,他还整理了他以前就存在的中国古籍,经其整理的古籍各个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元典。
最后,孔子提倡的学习是“学以致用”。孔子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论语·雍也》篇中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如果一个人学习很多年,书看了不少,生活中的小事都弄不明白,话不知道怎么说,事不知道怎么办,人际关系一团糟,工作拿不起来,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职场人要立志献身于某一特定职业。立志是重要的,因为它规定了一个人一生工作的领域,但立志解决的仅仅是要做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怎么做要靠不断地学习来解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才能发展壮大,成为栋梁之材。
现代人在职场上学习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把手上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学习曲线告诉我们:随着一个人做某种事情次数的增加,他做这种事情的时间和成本都是递减的。如果我们做的是相同的事,就要使成本和时间每天都有所下降,如果一天下降1%,70天后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如果我们做的不是重复性工作,我们也要通过学习做得比别人更快更好。为此,职场人要求始终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为此,看最新的书、最新的杂志和上网是必要的,但我认为向自己专业领域的牛人学习更直接、更有效。要知道自己专业领域的牛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甚至关注他们正式场合的衣着和所说的笑话,人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专业领域的牛人不只是专业上牛,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牛,都和他专业上的成功有一定关系。看一个人职场上是否成功,看一下他或她跟职场牛人的关系就可以了,一个职场牛人都不认识的人,不可能是职场牛人。
其次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这反映一个人的情商。经验证明:一个人职场上的成功,更多地依靠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人际关系也是大学问,而且主要是在职场上才能学会。很多事情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书上说的,要靠自己悟。学习能力在职场中的重要性,既可以从正面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论证,比如,学习能力差的人就是想拍马屁也不会拍得很好。马屁拍不好也罢,如果触到“逆鳞”,那就遭殃了。
职场的学习和学校的学习有很大不同。几乎所有大学生毕业进入职场,都有不适应的感觉,都感到学校学的东西没有多少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一个人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求真”,那么在职场的学习就要“求达”;如果说学校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那么,职场学习基本上是应用学习。对实践没有用的学问,职场是不需要的。
职场是个比学校更大的学习场,谁的学习能力强,谁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就会在职场出人头地,逐渐就会在职场上“牛”起来。
让学习之风吹过我们的职场吧!
文/杨兆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