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端王爷家的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大阿哥事件,皇位传承,光绪帝
  • 发布时间:2012-04-09 15:45

  如果从善意角度去理解大阿哥事件,这件事对于中国政治发展本不应该构成任何问题。不就是因为光绪帝没有办法生养自己的真“龙子”吗,不就是光绪帝身体微恙需要静养吗?使用过继的办法解决皇位传承危机,为未来政治走向提供一个良好预期,这本来是一个好事,为什么会弄成一个惊天动地震惊中外的大事件,而且由此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呢?

  顺位继承

  其实,中国几千年的皇位传承很少出现1900年这样的尴尬,中国文明至少在三千年前已将这些问题非常技术化、标准化,遇到类似问题只要按照原则去实行,或者稍加变通去实行,大位传承危机在正常年份一般都不会发生。

  简单地说,中国文明有关皇位传承的大原则就是我们熟知的“长子继承制”。所谓“长子继承”,就是从法理上、实践上堵塞了非长子觊觎大位的任何可能性。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几次非常态弑父、弑兄篡夺大统等极端事件,历史书总是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以让“乱臣贼子惧”,警告不合规而觊觎大位的人不要冒险,因为即便侥幸获得了大位,也依然缺乏正当性,不会被人瞧得起。

  根据“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像光绪帝这样没有亲生皇子的情形在技术上并不难解决,因为“长子继承制”还蕴含着“兄终弟及”等“顺位”原则。即便皇帝没有同胞兄弟,依然可以按照血缘关系的亲近,规范出第一继承人、第二继承人,甚至更多可能的皇位继承人。这一点就像英国皇室现在所呈现的情形,候任的皇位继承人很多,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所以按照“长子继承制”原则,只会有很多顺位继承人,不存在需要满洲贵族统治集团“民主投票”、“民意测验”之类“海选”的事情。

  从这个视角反观大阿哥事件,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推理。假如此时慈禧皇太后不在了,假如清廷的最高领导人、实际最高领导人就是光绪帝一人,那么这个接班人,或者过继进宫先当大阿哥进行培养的应该是谁呢?不言而喻,应该是光绪帝的亲弟弟,也就是后来的摄政王载沣。这就是兄终弟及的原则。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清廷放弃最简便最不容易出乱子的选择,而去选择一个危险系数非常大的方案呢?这里面可能有两层原因。

  先说第一个原因,从善意层面去理解,作为周边族群,满洲贵族始终没有弄清楚中国文明要义,始终没有弄清“长子继承制”的好处。好像由于清初满汉之间仇杀的影响,在有清两百年,汉人士大夫也不太愿意让满洲贵族弄清这些事,因而我们回望清十二帝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大清国的皇位传承从顺治至宣统,很少风平浪静皆大欢喜地继位。从顺治到康熙,有过挫折与血腥;从康熙到雍正,似乎更加有问题;至于后来为咸丰过继载湉继承同治,又过继溥隽接着继承同治,其实都是因为弄不清怎样才是最好的“顺位”继承。

  第二,慈禧皇太后和满洲贵族统治集团或许懂得中国文明精要,知道“长子继承”、“兄终弟及”的道理,但是他们就是不愿这样做,或者光绪帝也不愿这样做。那么由此可检讨的空间也很大,但最主要的问题又要回到1898年秋天的政治转折上。

  两宫误会

  1898年的政治转折说起来比较复杂,大致上说就是康有为鉴于政治改革推动的困难,以为主要阻力来自慈禧皇太后为首的“后党”,因而他擅自作主派谭嗣同去找袁世凯,希望袁世凯用兵包围颐和园,然后再派大刀王五、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义士入园劫持皇太后,逼着皇太后以某种公开方式向光绪帝转让权力,他们甚至想着改年号,仿佛明治维新在中国重演。

  康有为的想法其实只是想法,两宫之间或许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但要说皇太后刻意遏制皇权,阻碍改革,根据现在的研究似乎并不成立,只是康有为当年不知道。康有为知道的是,袁世凯面对谭嗣同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并坦诚告诉谭嗣同,所谓两宫冲突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谣言,并请谭嗣同转告康有为终止这种荒诞不稽的想法。

  袁世凯的拒绝使问题复杂化。他后来一直说自己没有向什么人“告密”,更不存在“出卖”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志士。根据袁世凯日记,等他回到天津与荣禄谈及谭嗣同来访这个事情的时候,朝廷捉拿康有为的电报已到。

  与袁世凯的从容稍有不同,康有为得到谭嗣同的报告后,心里就开始发慌,因为袁世凯毕竟在体制内,毕竟又是新提拔的兵部“副部长”,于是慌乱的康有为匆忙逃出北京,由此惊动了朝廷,形成1898年政治大逆转。

  朝廷在此后的搜捕中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由于康有为的计划是要让慈禧皇太后归政,移交权力,不言而喻,康有为的这个计划直接受益者为光绪帝,尽管事情发生后光绪帝一再辩解自己对此一无所知。作为光绪帝的“亲爸爸”,老佛爷确实很伤心,很悲痛,也很愤怒。

  老佛爷有资格很愤怒,而且愤怒的有道理,毕竟将载湉过继过来是她作的主,毕竟老佛爷对待小皇帝从小到大视同己出,老佛爷的管教确实有时很严厉,但皇上也知道那是为了自己好,因为皇太后毕竟在小皇帝刚刚17岁的时候就主动提出归政,给小皇帝娶了媳妇,让小皇帝亲政,自己动手管理国家大事。当然,有时遇到重大问题,皇上也会来征询意见,皇太后发现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也会毫不隐讳地指出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弄出康有为“围谋颐和园劫持皇太后”这样的事情,怎能不让含辛茹苦20多年的老佛爷伤心、悲痛、愤怒呢?

  100多年后,可以看到的资料越来越多了,我们现在知道光绪帝在康有为“围谋颐和园劫持皇太后”这个阴谋上其实真的不知道,尽管他是实际的受益者。由于他不知道,而且是真的不知道,光绪帝对皇太后的指责就很难接受,也同样觉得委屈,所以在将康有为“谋反案”处理告一段落之后,光绪帝也向皇太后提出了一个很合乎情理的要求,请求皇太后再度垂帘,实行训政。

  皇上的这个请求,理由是自己用人不察,让康有为等坏人钻了漏洞,因而自己还须锻炼,更须反省。然而,皇上近乎撂挑子的请求使皇太后很没有面子,皇位传承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这种情绪支配中开始出了点问题。

  端王爷家的

  1898年政治转折善后处理告一段落之后,光绪帝确实病倒了,他的肾病确实复发了,这有法国公使馆医生的诊断去证明。不过,法国公使馆医生也明确表示皇上的肾病无碍继续履行职务,只要饮食得当,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就会慢慢好起来。事实上,当清廷度过1900年大劫难后,光绪帝相当健康地活了八年。如果从1898年算起,就是十年整。

  慈禧皇太后当然并没有一直怀疑光绪帝在1898年捣鬼,但光绪帝知道自己毕竟不是皇太后的亲生子,因而也必须为这件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当自己在1899年病情忽好忽坏很不稳定,甚至几度影响朝廷政治运作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为大清政治发展提供良性预期,应该是一番好意,光绪帝对此也不会竭力反对,甚至乐观其成。

  我们还可以相信,在为光绪帝选择大阿哥的时候,光绪帝仍然拥有相当发言权,这个判断不是简单依据选择大阿哥、公开“海选”结果都是由光绪帝发布谕旨这种形式化,而是在后来几年政治发展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到光绪帝乾纲独断的魄力。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1898年的误会,如果不是慈禧皇太后的存在,皇位传承应该很简单。现在情形不一样了,光绪帝即便仅仅为了洗刷自己,为了让皇太后高兴,也根本不会提及让自己的弟弟载沣来接这个班。尽管载沣和载湉一样,都是慈禧皇太后的亲外甥、亲侄子。

  光绪帝刻意不让继承人继续从醇亲王府中出,有避嫌的意思。既然最简单的办法不能使用,那就使用稍微复杂的程序。根据清廷档案,慈禧皇太后偕同满洲贵族中的重量级人物在1899年上半年就对皇族近支中溥字辈幼童十多人进行详尽考察,希望从中选拔一个作为光绪帝的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端王爷家的二公子溥隽胜出的背景。

  后来许多研究大阿哥事件的都注意到了端王载漪与慈禧皇太后家族的亲密关系。端王载漪有着正宗血统,1856年生。他是嘉庆帝第三个儿子惇亲王绵恺的孙子,道光帝五子惇亲王奕誴的第二个儿子。1860年过继给瑞亲王绵忻为嗣,1894年与慈禧太后娘家侄女成婚。换言之,端王载漪也就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婿。这样一来,端王载漪的儿子溥隽不仅具有正宗的皇族血统,也像光绪帝载湉一样,与皇太后家族有着比较特殊的关系。

  当准备为光绪帝寻找大阿哥的消息传开之后,有条件的皇族成员相互之间争夺激烈,各个家族想尽办法争取让自己的孩子上位。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看到,慈禧皇太后偕同满洲贵族重量级人物考察幼童时所提及的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濂、载澜等,他们的祖辈或父辈原本都有机会上位为皇上,只是机缘巧合,成为亲王,无望大位。在底层人眼里,大位梦从来不会有,但对他们这些有可能的王爷来说,情形就不一样了。你能,我为什么不能?这就是争论焦点。

  现在回看各位潜在竞争者,实事求是地说,论能力和在当时政治中的影响力,第一人选应该是庆亲王奕劻。他不仅具有皇室正宗血统,更重要的是庆亲王很早时候就介入了现实政治,更是继恭亲王奕訢之后皇族、满洲贵族第一大臣,内政外交只手遮天,可以说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没有哪一个人的权势能够和庆王爷比。然而,庆王爷的悲剧或许就是他太能干了,所以在此次大阿哥选拔中,庆王府最早被边缘化。

  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濂、载澜等家族其实也都不错,他们在此后十年政治发展中也都贡献良多,成为“晚清太子党”重要成员,对于推动晚清十年政治改革贡献巨大,但他们似乎也没有办法在此次大阿哥“海选”中谋求机会,他们的问题即便没有庆亲王严重,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能干,成为别人的障碍,这就是那种体制的结果。

  由此,我们再看为什么是端王爷家的孩子。其实真的不是端王爷的这个二少爷溥隽多么优秀,主要原因应该是端王爷为人稍微厚道,从来没有和别的王爷争风吃醋,一比高低。当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更重要的是,端王载漪一直没有介入或者说深度介入现实政治,你可以说他没有本事,没有政治理念,但是在那种体制中,这些缺点或弱点就是最大的优点。用一句成语说叫做“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端王爷家或许也有对皇位的觊觎,但他毕竟不是很有实力,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王爷,只是在1893年开始担任御前大臣。各位有能耐的王爷相互争斗厮杀纷纷出局,逆淘汰体制使这位没有深度介入的“端王爷家的”轻松胜出。

  没有深度介入现实政治成全了端王爷的帝王梦,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引发了稍后的王爷纷争,进而引爆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

  马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