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荷兰人》在北京“上岸”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漂泊的荷兰人,歌剧
  • 发布时间:2012-04-09 17:16

  4月3日,国家大剧院推出全新版理查德?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这是截至目前该剧在中国的第一个本土化制作,今年12月他的另一部歌剧《罗恩格林》也将在同一地点上演,2013年是作曲家的200周年诞辰纪念年,如火如荼的国内歌剧制作机构显然不想错过这次“上岸”。

  文艺奇峰瓦格纳

  作曲家勃拉姆斯对瓦格纳曾经评价道:“在瓦格纳之后很久都不会出现什么像样的东西,一切其余的东西暂时在他的意义面前都会销声匿迹,没有一个人会立即理解他的意义并给予应有的评价。”交响曲大师马勒则在听说瓦格纳去世的消息时站在马路上放声大哭,中国知识精英在上世纪80年代最热衷研究的哲学家尼采,甚至长久地陷于对他的崇拜而无法自拔。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才,集作曲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于一身,将歌剧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瓦格纳的梦想,是将火热的戏剧、华丽的诗篇、澎湃的音乐熔于一炉。据说在一次梦境中,他同时看见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站在面前,醒来后发现自己泪流满面。而他的歌剧最终证明,其兼具了此二人的辉煌成就。

  瓦格纳的疯狂世界

  在欧美主流歌剧院中,瓦格纳歌剧始终是必备剧目,然而由于上演难度极高,制作成本巨大,瓦格纳歌剧在中国上演的机会十分有限。仅有的几次也大多由来自瓦格纳祖国的德国著名歌剧院上演。2005年德国纽伦堡歌剧院和2010年科隆歌剧院分别在北京、上海两地上演他最为著名的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并一举成为当年国内的演出舞台最蔚为壮观的文化事件。而在更早的1998年,德国莱茵歌剧院曾经在上海演出过舞台版《漂泊的荷兰人》,2009年中国交响乐团曾经在国家大剧院首届歌剧节期间推出音乐会版演出,此前这部歌剧还从来没有贴上过“中国出品”的标签,随着上周国家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横空出世,这一历史方才宣告结束。

  都说看普契尼的歌剧要带好手绢,看威尔第则要带上脑子,唯有瓦格纳的歌剧开演时什么都不用带,因为医学发展到今天,也没发明出治愈疯狂的药水,所以两手空空地走进瓦格纳的世界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他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讲述的正是一个疯狂的故事,其中暗含了诸如三角恋和私奔等经典情节元素:一名神秘而充满魅力的荷兰男子由于受到诅咒,穷其一生都要在海上漂泊,每七年才能上岸一次,唯有遇到一位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子,流浪生涯才能终结。结果一位叫森塔的少女不仅爱上了这个陌生人,还不顾家人的阻拦、追求者的乞求,毅然与她的荷兰人殉情,以此完成对爱情的救赎。

  故事虽然如此,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瓦格纳的歌剧向来为舞台导演提供了无比广泛的创作空间,无数伟大的舞台戏剧大师都曾经借助瓦格纳歌剧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歌剧舞台时而被奇幻的光影笼罩,时而被解构的剧情取代,在21世纪又成为多媒体和高科技的练兵场,这些都让“瓦剧”在今天成为了歌剧舞台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片”,以至于令众多当代电影大师垂涎。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对制作一部瓦格纳抱有浓厚的兴趣,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也一直在伺机等待执导瓦格纳歌剧的机会,因为他的前辈维尔纳?赫尔佐格(Warner Herzog)早已有所尝试。

  剧院3D版同样逼真吓人

  不过,4月3日至8日在北京上演的《漂泊的荷兰人》并不是一个着重关照戏剧冲突与人物内心的版本。担纲此次制作的意大利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早就承诺要给北京观众带来一部“大片级”的歌剧,事实也正是如此,逼真的视觉元素,震撼的舞台效果成为这一新版《漂泊的荷兰人》最具竞争力的部分。这位国际级导演出身名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美声男高音马里奥?德尔?莫纳科的儿子,去年5月,这位曾经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一线歌剧院拿起过执导筒的导演以出众的才华给北京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指导的新版歌剧《托斯卡》成为国家大剧院当年全部歌剧制作中最为耀眼的一部。

  莫纳科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从大幕揭开伊始观众就被那真实震撼的舞台吸引,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览无余,挪威船长的帆船不断摇摆,颠簸的甲板上传来船员急促的脚步,3D特效组成的惊涛骇浪咄咄逼人,好像翻滚的巨浪随时可能向观众袭来。正如莫纳科所言:“要让观众坐在剧场中品尝到海水灌进口中那咸咸的味道。”而随着剧情的展开,剧中主角荷兰人震撼登场,先是他驾驶的幽灵船的魅影从舞台深处的幕布由3D影像呈现,随后让人心跳加速的一幕发生了,一艘长达13.6米,宽将近9米的帆船真实地从舞台深处驶来,并在舞台中央调转船体,十字船头则直接面对观众,而伴随舞台上延绵不断的海水,坐在大剧院一层的观众不免会被这一场景吓出一身冷汗。

  不同于第一幕真实具象的舞台风格,第二幕的挪威船长家的场景则充满诗意的美感,这座只有三面组成的半开放空间完全被置于海水之上,动感的海水持续不断,整个舞台像是随着海水一同流动。而随着剧中重头戏女主人公森塔与荷兰人相见,舞台上六个分体木板组成的天花板和墙面缓缓揭开,房间瞬间变成了一座栈桥,两位剧中人与全体观众一同上演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一幕,也让这段感人至深的二重唱立刻被赋予了无比强烈的美感。

  最大的争议出现在第三幕,也就是森塔与荷兰人最后沉入大海的场面。按照瓦格纳的剧本,全剧将以二人的殉情为结局,但是莫纳科导演让两位主角最后双双留在了舞台上,虽然那艘巍峨的幽灵船做出了倾斜的姿态,但二人保全住性命却是不争的事实。不知道是导演刻意选择了这样的正面乐观的结局,还是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无法让硕大的船体完全“沉没”,总之这个处理给整出歌剧留下了一定的遗憾。

  稍欠火候的内心戏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莫纳科将近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还从未染指过瓦格纳的歌剧,虽然他曾经在自己艺术生涯的早期跟随在作曲家瓦格纳的嫡孙,20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歌剧导演维兰德?瓦格纳身边学习,并在几部瓦格纳歌剧中担任其助手,但至今还找不出一部由他执导的瓦格纳歌剧,尽管他声称自己对瓦格纳的了解和对威尔第、普契尼一样深刻,但是和去年大获成功的《托斯卡》相比,《漂泊的荷兰人》却明显有所逊色,虽然舞台视觉依旧震撼,却未能与情节形成完美的化学效应。

  莫纳科不擅长处理内心戏的问题在该剧中大面积暴露,在冗长的内心独白中,他为演员提供的可以外化的舞台行动实在有限,森塔和荷兰人以及和艾里克的二重唱都未能把人物微妙的内心变化进行挖掘。相比之下,倒是去年《托斯卡》第二幕那种外部冲突激烈的戏码更合适他,节奏、转折、打点的技术都很精准,但在“荷兰人”中,他手下的演员在舞台上找不到强有力的支点。莫纳科是位优秀的意大利歌剧导演,但也的确不是一位瓦格纳专家。

  不过这些都不妨碍此版《漂泊的荷兰人》成为一部值得观赏的歌剧,放眼当今国际歌剧舞台,能够将歌剧演变成视觉盛宴的恐怕并不多,去年笔者曾在香港艺术节观摩德国莱比锡歌剧院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里面同样有船的形象,相比于北京“荷兰人”中宏伟逼真的船体,德国剧院拿出来的只不过是艘简陋的小船,在北京颐和园的湖面上比比皆是。

  老许/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