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降准”都该有一个说法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降息,利率,货币政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6-11 13:25
果然不负众望,6月7日傍晚,周小川适时地宣布了降息,这是三年半以来中国央行首次动用利率工具。几小时后,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伯南克也如期发表了有关美国货币政策的重要讲话。
不同的是,伯南克对于他所奉行的货币政策作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并坦然接受了国会议员的诸多诘问,而小川先生则寥寥数语就直接把结果告诉了我们,这倒符合市场对他的普遍评价——不愧是一位干练的央行行长。
不只是降息,在降准、发行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小川先生也保持了这种干练的工作作风,而且一直如此。
大家都知道,作为深刻影响经济运行和市场行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地告诉人们央行希望经济行为主体应该往哪个方向运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又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和理由。
很遗憾,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详尽信息,央行是怎么想的我们也无从知晓。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谈及这点,和我们对这次降息的支持与否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央行是怎么想的”这一点,其实比央行具体采取了什么行动更为重要。否则,人们只能靠猜测来揣度央行政策的逻辑起点,猜对了还好,如果猜错了,不但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还容易走向反面。
更要命的是,对于不加解释的政策,人们往往会沿着最坏的方向猜测,并因此做最坏情况的打算。远的不说,就拿当前的降息来看,很多人并没有高兴到认为此刻的降息会将经济带到如何好的局面,而是倾向于认为经济已经非常糟糕,还可能出了大问题。所以,很多人压根儿就不相信这种刺激会带来什么好的效果。
再比如,前段时间的“4万亿”,要不是发改委勇敢地站出来否认,大家就真的以为是另一个“4万亿”。你看地方政府,几乎在瞬间就将几万亿甚至十几万亿的规划拿出来了,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个结果会有多坏。
对于央行此次降息,我们也有类似的担忧。由于没有足够的解释和说明,我们不清楚此举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背后究竟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是要刺激房地产吗?反正很多购房者尤其是房开商开始这样想了。
对此,我们只好试着猜测一二。难道正如市场上很多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由于当前宏观环境开始恶化,不管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表现出明显不足的态势,经济增长压力加大,通胀又阶段性回落,所以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顺理成章。
但问题是,如果需求真的严重不足,降息25个基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更何况,目前CPI虽然阶段性回落,但不可否认通胀水平仍在高位运行,按全年4%的目标计算,目前还处在负利率状态,降息无疑将进一步加大负利率。
除了CPI的问题,房地产的事就更加麻烦和复杂了。一方面政府三天两头强调继续严厉调控房地产,另一方面又从金融端给房地产开闸放水(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种矛盾的政策,很难让我们分辨出究竟谁对谁错,但总之有一方是错了,或者说有一方在公开撒谎。
再有,在存款准备金率还未充分调降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继续选择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等微调手段来稳住情势,而是突然选择了降息,这里面的逻辑又是什么?难道经济真的糟糕到要用利率工具了吗?如果演化成另一次不当刺激怎么办?
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疑问,都非常需要央行向市场作出清晰的解释,才能真正让政策获得市场的理解,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蒙混过关,模糊其词,让大家去猜测,除非央行压根儿就不想告诉我们,除非央行看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而又不敢公之于众。
当然,我们也很能理解央行的良苦用心,他们可以利用这种模糊色彩,让央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当市场作出正向理解后,经济增长稳住了,经济活动活跃起来了,而通胀和房地产依然还在控制之中,这下央行就立大功了;而当市场作出错误判断,CPI大幅反弹,房地产出现暴涨,这时央行又可以站出来解释:“其实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是市场自己理解错了。”
事实上,我们宁愿相信央行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并在其间作了充分的权衡,但问题是它从来不告诉我们,我们反对的也正是这点。借用周星驰的一句经典台词就是: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嘛,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你想要什么呢?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如何,比起直接搞“4万亿铁公基”,降息无疑是一个要好得多的举措,这点央行比发改委的所作所为还是要市场化得多。而且这次降息,央行还意外地增加了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这种推动利率市场化的举措非常值得肯定,但央行你也得说出来呀,非得要让几个专家去解释去分析去帮你背书,这算什么意思呢?■